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秋傳統節慶習─大坑舞火龍,連續兩年因疫情取消,今年適逢回歸25周年,因應大坑火龍文化館將於周六(11日)舉行開幕典禮,火龍當日亦將於大坑重現。
當日,大會將安排特首林鄭月娥等主禮嘉賓先於大坑坊眾福利會為火龍進行點睛及簪花掛紅儀式,再由火龍引領各主禮嘉賓前往大坑火龍文化館舉行開幕儀式。
大坑舞火龍活動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歷史。在 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界定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而位於書館街12號建築物,於201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現今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使其正式成為香港首個具有其本身展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一步使大坑舞火龍活動在現代化都市中的地區社群內世代傳承,鼓勵民間參與,並繼續發揮凝聚社區的功能。
大坑本來是一條客家村,據傳於1880年,當地曾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着火龍繞村遊行,沿途燃放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進行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大坑合境平安。
資料顯示,舞火龍只在香港日佔時期停辦3年,第17任香港總督金文泰更曾就舞火龍向大坑居民頒發獎狀。而隨着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坑舞火龍活動在2020年及2021年連續兩年 停辦。
《觀》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