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2022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展會落幕,5月29日公眾收到了來自主辦機構的一封信:「短短數天展期,我們呈獻了來自28個國家及地區、130間頂尖藝廊的精彩佳作,迎來了許許多多熱愛和支持藝術的觀眾,同時還有眾多藏家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與藝廊溝通、互動,各個展區及領域的銷售持續強勁」。這簡短總結透露的信息,顯示主辦機構對香港這個全球第三大藝術交易市場的肯定。
文攝:林子捷



就像這次展會展出的大型裝置藝術,本地作曲家梁基爵的作品《忐忑》,走近便能聽見他本人的心跳聲,似乎表逹出反覆不安的心情。的確,今年的展會實在來之不易。因為第五波疫情,原訂3月的會期延至5月,其間,無論主辦機構還是熱中到現場「打卡」的「吃瓜群眾」,對展會是否能如期舉行都心懷忐忑,及至開展消息落實才皆大歡喜。

來到現場,感受到一種不變的氛圍。5月29日最後一天公眾日,滿目皆是年青人,其中不少年青夫婦帶着孩子。雖然疫情發展仍是未知數,但適應性強的香港市民,逐步找到了防疫抗疫和正常生活的平衡點。


膠袋刺繡金魚吸睛
本次展會規模雖不及疫情前,但仍較2021年盛大。又或者是疫情關係,一些外國畫廊的展品來不了。展會中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很突出。家喻戶曉的「九龍皇帝」曾灶財獨特且充滿傳奇的流行文化作品,無論到哪裏都是香港的藝術符號。香港藝術家許開嬌的《膠袋刺繡:香港金魚街二》,在場內相當吸睛。她邀請到蘇州繡娘,人手在膠袋上繡出條條靈動金魚,令人想起旺角金魚街景致。由流動影像先驅鮑藹倫創作的全新流動影像作品《光之凝》,在西九M+博物館外牆映照,分外矚目。

沒有畫廊擬撤出香港
回望巴塞爾藝術展進軍亞洲市場的歷程,2011年主辦機構目光聚焦在了香港。自2013年之後,每年3月末香港的Art Basel便成為了亞洲乃至全球藝術界的一大焦點,逐步成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然而,受疫情控制政策影響,削弱了部份投資者的信心。
不過,巴塞爾亞洲總監黃雅君(Adeline Ooi)日前接受傳媒訪問時,對香港繼續予以肯定,形容這裏仍然是品牌「在亞洲最理想的據點」。據她理解,目前沒有畫廊計劃撤出香港,而巴塞爾藝術展也不打算在香港以外的其他地方複製展會。
未年五年、十 年,香港要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何保持香港中外文化薈萃的獨特創意氛圍,擦亮香港作為亞洲文化及創意之都的品牌?保持完整的法治、優惠的稅率、善用科技、聚集人才等,有賴新一屆特區政府積極作為,與專業機構及文藝界同行共進,創造多元文化發展的百花齊放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