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時裝路(鄧達智)

-

北望時裝路(鄧達智)

不少人眼中筆者是首批北上內地發展的時裝人,也有道理。香港第一代時裝設計師面世於上世紀60年代;表表者唐書琨、徐仁昌⋯⋯。70年代不少本地培訓及海外歸來的設計師湧現;劉培基、林國輝、馬偉明、彭杜巧奴、文麗賢、譚燕玉,張璐璐、劉家強等等。
文:鄧達智

筆者80年代英國設計學院畢業後,回港探親,原本留歐發展的計劃,遇上偶然機會毅然留港,成為本港第三代設計師之一。80年代中,迎來北上發展首個契機,朱玲玲女士代表白天鵝賓館(內地首家五星級酒店)邀請香港時裝設計師前往當年内地改革開放首個落腳點、對外開放的南大門的廣州展示設計系列,無端被譜上中國時裝史;巴黎時裝設計大師 Pierre Cardin 破天荒在北京展示過系列之後的第一次。入行才兩、三年,筆者經驗與資格都未符合,全靠前輩支持。

華潤邀出任山東抽紗公司顧問

廣州之後,華潤公司透過中藝,邀請筆者前往青島出任山東抽紗公司顧問一職,將手工蕾絲、編織、綉毯⋯⋯從枱布、手巾、床單、掛毡轉為時裝。當年全國僅三家外貿抽紗公司統籌全國學習自西方工藝的棉麻原料製成品;前輩林國輝揀了廣東(潮汕製作,總部廣州),劉培基大哥挑了上海,餘下山東被筆者冷手執個熱煎堆,其後不斷往返青島,亦也走遍半個山東,認識不同歐洲國家的教會神職人員,在解放前他們教化不同鄉鎮農閒時份農家婦女,以多種手工技巧製作而成的精品,再轉化成時裝。

不少人嫌路程遠,更有不少人抗拒到內地工作,尤其相對落後的山東。但對筆者而言簡直喜出望外,作為一位時裝設計師,製衣物料等同畫家的顏料、廚師的食材、讓教授們成為伯樂的優秀人才。各式手編抽紗,塊塊皆藝術,用到筆者的設計上面;對一個年輕設計師說來,就不從名利角度,單從設計挑戰已然獲益匪淺,終身受用。

懷念香港昔日大型Fashion Show

香港VS內地,在時裝範疇漸變龜兔賽跑,越走越落後。2000年前,筆者頗長一段時間往返歐洲,偶然回港為內地首家大型商場─廣州天河城開幕剪綵,引致後來北上擔任不同時裝機構設計及發展顧問,再而開設自家工作室及品牌十六年,因身體狀況,暫停,而不休;適當條件下,依然製作系列,參與作品展示 Fashion Show。

疫情影響未通關,筆者至懷念,那是香港越行越遠不太得見的大型 Fashion Show,Show 之進行血脈沸騰,道盡整套設計理念與精神!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