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樂水|港人迷戀一級文物 秒殺主教山配水庫觀賞團名額

-

樂山樂水|港人迷戀一級文物 秒殺主教山配水庫觀賞團名額

前陣子,Mirror演唱會門票開售,引發全城瘋搶熱潮。其實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城中也有另一活動掀起網上預訂潮。水務署6月1日開放7月份屬於一級歷史文物建築的主教山配水庫觀賞團名額,結果一日內全數搶空。香港人對古蹟的迷戀程度,看來與追星狂熱不相上下。
文、攝:杜賞員

主教山位於石硤尾的一座小山。
主教山位於石硤尾的一座小山。
水務署為配水庫進行臨時加固工程。
水務署為配水庫進行臨時加固工程。

這個近120年歷史的「羅馬式地下蓄水池」,魅力不僅在於其本地罕見的古舊建築風貌,還在於這個古蹟曝光的過程。回想2020年底,水務署以配水庫結構狀況差劣、有倒塌風險為由,決定清拆。但當工人拆去配水庫部分天花後,水庫內部從前不見天日的古建築馬上曝光,引來經常在主教山晨運健身的街坊注意,再經網民分享及傳媒報道,這個歷史遺物才得以保存。於是,配水庫就好像是香港人集體拯救的文化遺產,更添一層情感意義。

走進水庫,一個一個半圓拱門映入眼簾。
走進水庫,一個一個半圓拱門映入眼簾。
74條工整的花崗岩支柱,值得慢慢欣賞。
74條工整的花崗岩支柱,值得慢慢欣賞。

不過,坊間對主教山配水庫往往一知半解,感性認知多於理性瞭解。首先,配水庫坐落的那座石硤尾小山,官方紀錄從來沒有採用「主教山」的名字。政府檔案只曾用過「教會山」和「窩仔山」兩個名字。

紅磚砌成的拱門支撐桶形拱頂。
紅磚砌成的拱門支撐桶形拱頂。
清折時被破壞的瓦礫,擺放在水庫一旁。
清折時被破壞的瓦礫,擺放在水庫一旁。
配水庫的天花為混凝土,支柱為花崗岩。
配水庫的天花為混凝土,支柱為花崗岩。

仿羅馬結構充滿宗教色彩

無論如何,這座街坊小山的確充滿宗教色彩。當配水庫在1904年完成興建時,差不多同一時間,半山位置便有教會「插旗」,就是大名鼎鼎的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話說,十九世紀中葉,來自瑞士的巴色差會牧師韓山明(Rev. Theodore Hamberg)和黎力基(Rev. Rudolph Lehler)前來香港傳道,此後教會業務不斷擴張,至1905年在小山面向現今大埔道的半山建立巴色樓,作為教會在香港的總部,亦就是如今基督教崇真會深水埗堂的前身。可能就是這個緣故,「主教山」一名不脛而走。雖然從來沒有主教這小山生活過,不過數十年來約定俗成,街坊已經改不了口。

減去講解和步行上山時間,實際上只有約半小時在水庫內遊覽。
減去講解和步行上山時間,實際上只有約半小時在水庫內遊覽。

水庫外聖光照耀,水庫內則美學秘藏。人們都以「古羅馬式結構」形容主教山配水庫的建築風格,其實水庫格局僅可稱為「仿羅馬」結構。真正的古羅馬建築,應該一律採用紅磚,但主教山配水庫的天花為混凝土,支柱為花崗岩,只有天花與支柱之間的拱券使用紅磚。而且古羅馬建築的天花會以半球體設計,但配水庫的天花只可以說是半圓而非半球體。

客家人手工打造富美感石林

不過即使並非古羅馬風格,也無損配水庫的顏值。走進水庫,一個一個半圓拱門映入眼簾,當你穿梭其間,觸摸着粗糙的岩石,不期然就會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你再抬頭看到天花垂下的樹根,部分支柱在雨後滲着水漬,還玷了些泥土,那刻你會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與人類相生相剋。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