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自倫敦歸來,搭上香港 99.999 真金時代列車的啟航!70年代初,離家前往北美洲上中學,已感受到香港經濟的起飛,80年代歸來,香港已被納為「亞洲四小龍」,還是四小龍之首,地位龍頭,小地方外滙儲備竟然等同人口十多億人口的中國內地,娛樂文化產業超越今天貴為電影國際水平的韓國不知凡幾,財經金融與製造業方面台灣新加坡難望項背,當年香港力量絕對是亞太區的發電廠!
中國製造取代香港製造
時光荏苒,說香港今非昔比是對,也不完全對;香港 97回歸前後經濟轉型,說她走下坡,在一些範疇上面的確如此;製造業、轉運業、電影業、娛樂事業。然而財經金融、房地產、服務性行業、旅遊業⋯⋯無損金漆招牌。
當年薪資增長極速,年輕人無意從事看來辛苦的工業,引致製造業前景堪虞,90年代初跡象已甚明顯。初時產品北上加工製造絕大部份運回香港操作最後 Finishing ,便算「香港製造」Made In HongKong,繼續賺盡利用內地低廉工資的優勢,直至「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 漸成趨勢,「香港製造」漸成歷史。金融、地產成了經濟骨幹,沒有製造業撐腰,時裝設計並一應創意產業便失去胳膊,發展前景萎縮,「香港設計」Design in HongKong 的本來如意算盤,縱使我們不願承認,事實證明本來一窮二白,90年代仍屬零開始階段的內地時裝設計行業,師承香港啟發,賺取港商表面低廉工資,實質臥薪嘗膽吸取香港經驗的日月精華。

六四致時裝周胎死腹中
踏入公元二千年,筆者從來有心與內地接軌,卻無意身份轉移,且暗渡陳倉於97年後在歐洲生活了好些日子。時間到了,命運使然,1999年冬天,偶然被邀北上為內地首家大型商場廣州「天河城」的客戶剪綵,不少廠商前來強邀留下任顧問;既來之則安之,反正從來接受命運挑戰,「頑頑」又如何?「香港名師」當年仍是一面擲地有聲的金漆招牌。
在部份香港時裝業同行,以及媒體對在下決定嗤之以鼻的氛圍下,踏過羅湖橋,進入日後「大灣區」迎接生命新挑戰、新體驗。80年代末,為山東抽紗公司製作大型時裝系列「工農兵」,向一度被西方人譏笑為「藍螞蟻」的新中國一窮二白年代的人民衣裝致敬,跟當年崇尚奢華的時裝方向背道而馳,從至實用、至 Wearable 的工人、農民及兵士的服裝模式概念着手,鋪排整個系列,於1989年1月香港時裝周出 Show;沒想過反響頗深遠,更被外貿抽紗另一分公司「上海抽紗」邀請,出任他們原意於當年9月先紐約、後米蘭,參與兩地時裝周的設計總監,更需承擔整個活動的策劃與宣傳。然而,一場八九年運動風暴,西方社會對「中國」兩個字一度不置可否,活動因而胎死腹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