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教育|為子女前途籌謀灣區升學是新常態?

-

灣區教育|為子女前途籌謀灣區升學是新常態?

媽媽Jacqueline正考慮13歲女兒的升學之路。她回想自己11歲那年便到外國讀書,先後在澳洲、英國求學,雖然外國文化和環境令人目不暇給,但在那個坐飛機仍未普及的年代,到了外國就和家人相距了幾千里,一年只能見上幾次面,每次放假後回到學校,難免感到寂寞。

文:Jess | 攝:阿翁 

Jacqueline的女兒現時就讀香港的國際學校,打算未來一、兩年讓孩子到海外升學,即使女兒的年齡較她年輕時負笈海外就讀的歲數為大,但在Jacqueline眼中,女兒仍是孩子。「而且現時的教養環境已和以前不同,親子關係和陪伴也很重要!」她認為,內地的市場很大,學生在畢業後的發展路向也很廣闊,中文的語文能力在未來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內地升學的話能讓中英文能力持續發展,作為未來的競爭力之一。同時,她也考慮到外國的安全和治安問題。

父母都盡力為子女未來的學業舖路。(受訪者提供相片)
父母都盡力為子女未來的學業舖路。(受訪者提供相片)

升讀灣區國際學校 家長慨嘆資訊不足

於是,她除收集一般英美加澳的升學資料之外,也開始了解大灣區的國際學校選擇。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有關升學資料不多,她需要逐間查看國際學校的官網。她坦言,身邊正考慮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朋友中,僅有10%考慮內地,難以「圍爐」討論。她期待中港通關後,可以親身帶女兒參觀不同的學校作參考,按女兒的喜好再決定升學的路向。

Jennifer指,越來越多家長查詢大灣區升學資料。
Jennifer指,越來越多家長查詢大灣區升學資料。

一直協助香港學生實現英美名牌大學夢的ARCH Education創辦人馬賢慧(Jennifer Ma)坦言,近十年香港家長對送子女到海外升學的眼界拓闊了不少,一改昔日只集中英美加三國,近年擴展至愛爾蘭和中國内地等地,當中大灣區亦成為選項之一。近五年,她發現增加了約一成的家長會諮詢內地學校的資料,但大部份最後還是選擇把子女送到歐美等國家升學,「可能他們對大灣區學校的資訊不太了解,又或是外國已有親友可以提供照應,學生可能亦有朋友已到外國,他們也想和原有的朋友在同一地方讀書」。

Jennifer指,大灣區積極推動科技及教育發展,香港家長眼中都是大灣區學校的優勢。(受訪者提供相片)
Jennifer指,大灣區積極推動科技及教育發展,香港家長眼中都是大灣區學校的優勢。(受訪者提供相片)

Jennifer指,大灣區的經濟發展日益蓬勃,並積極推動科技及教育發展,而且臨近香港,在許多香港家長們眼中都是大灣區學校的優勢。她說,很多知名的國際學校早年已落戶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他們近年留意到大灣區的急速發展亟需人才培育支持,而且在大灣區工作的家庭也需要學校為子女提供優質教育,於是不少學校陸續選址興建分校,令大灣區的學府百花齊放。

 

在選校上,Jennifer認為最主要是看學校的辦學理念。
在選校上,Jennifer認為最主要是看學校的辦學理念。

多元化學制選擇 港生可擇内地或海外升學

香港的中學主要以報考中學文憑試(DSE)為主,部份學校則提供國際預科文憑(IB)課程。Jennifer分享,內地學校提供的學制選擇更多元化,除了可以選擇DSE課程外,也可選擇A-Level或IB,「部份有更多資源的學校會提供雙軌學制,例如AP(Advanced Placement,美加大學先修課程)加A-Level,或是IB加A-Level。讓學生到16、17歲時,發掘自己有興趣和能力強的學科,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學制」。

學生畢業之後,除了可選擇在內地高等學府完成學業外,也可選擇到海外升學。Jennifer表示,很多學生都喜歡內地的生活節奏,以及對創新思維的包容,「尤其是大灣區,有很多新興的行業、不同的科研成就,讓學生看到很多機遇」。

與此同時,內地的家長也對教育的認知和要求也越來越高,學校也更願意在課程上投放資源。内地地大物博,一般國際學校、高等學校的規模都很大,設施和設備也較香港資源多,科技發展更是一日千里,即使日常購物已不需攜帶現金,一部手機已能處理大小事務,這些能啟迪學生在科技和創新上的思維。

較易維繫親子關係 體現中西文化交融 

Jennifer看到年輕一代的家長十分重視親子關係,都希望盡量抽時間陪伴子女們的成長。「若然子女在大灣區升學,一家人幾乎每星期都可以見面,甚至去參與和觀看孩子們的比賽,對學生是很大的鼓勵」。她認為,在教育路上,家長亦是學校同行的夥伴,對學生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但她坦誠,即使在大灣區升學,對學生而言也是「離鄉別井」,和一般海外學生面對的適應問題都是一樣。「能增長學生的自理能力,認識新朋友的溝通能力,面對教學模式轉變的適應能力。大灣區較易適應,可能是在飲食方面。」Jennifer說。

雖然中港在地理上毗鄰,但文化和生活模式卻截然不同。「即使同是中國人,彼此的處事方法、態度,甚至在街上購物的習慣都不一樣。」Jennifer說。她認為,港生到了大灣區升學的話,能完全體現中西合璧的精粹,「既體會到西方的教育和學系,而又學會中國文化,學習普通話又能提升溝通能力」。

選校主要選對學制 銜接升學冇難度

內地學校一直重視學術及升學,在提升學生成績和升學上相對有充足的配套和支援。在選校上,Jennifer認為最主要是看學校的辦學理念。「部份學校會較重視文化,設有獨特的課程教授中國文化;部份學校則是重視體育,聘有全國頂尖教練培訓學生;部份學校重視科技、STEAM,家長選校時可留意校方有沒有相關的培訓和設施。」

港生在內地學校畢業後,升讀外國大學可以説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特別是在數理、科技上更能突出有關優勢。「文科是較有難度,內地現時也很難聘請優秀的文科老師,例如在英國文學的研讀上,始終會比英國本地教育輸蝕。」她建議家長們可留意子女的強項,再作考慮。

 

 COVID 增加家長對子女外國升學的憂慮

Jennifer指,只要選對了學制,例如是A-Level、AP,就能取得外國相應大學的入場券。「不過,選校時要注意學校的升學配套,尤其是想子女入讀全球首三、四十名的大學,競爭都很大,即使美國亦只有2%左右學生入讀,內地學校需要為學生做額外的準備,家長在選校時可向校方提出諮詢。」她提醒說。

身為媽媽的Jennifer亦明白家長的憂慮並不限於學術,「讀得開唔開心?食得好唔好?」甚至近年各地的防疫安排也成為了家長的擔憂之一。不過,她希望家長亦明白,高中同時是學生升讀大學的踏腳石,為孩子們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學系相當重要,「否則他花更多時間在學業前途上掙扎,更沒時間適應和融入新的文化和學習環境,對學生而言亦沒好處」。

隨着大灣區的迅速發展,資料顯示,當地國際學校越開越多,分內地品牌和國外品牌的國際學校,前者在灣區的數量最多,超過80%;後者不足20%。據非正式統計,大灣區國際學校幼稚園至高中各階段平均學費為13.6萬元(人民幣.下同)、11.9萬元、16.9萬元及17.3萬元!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