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棄ICAC公職 北上創業當茶農

-

港青棄ICAC公職 北上創業當茶農

疫情中斷中港通關,令港青北上腳步放慢。在廣東省肇慶種茶八年,在當地植根的港青余威至今亦已兩年多未能回港。《觀新聞》以視頻訪問這名港青茶農,了解他八年前如何作出放棄香港ICAC(廉政公署)鐵飯碗的決定;如何接手父親茶園後,大刀闊斧革新,令公司規模擴大,產量倍增。其間他排除種種阻力,過程猶—如電視劇情。對於北上大灣區熱潮,他鼓勵港青放平心態融入新環境,但要謹記:不要將任性當自我。
文:蕭雨;相:被訪者提供

余威大刀闊斧革新,令公司規模擴大,成功讓產量倍增。
余威大刀闊斧革新,令公司規模擴大,成功讓產量倍增。

36歲的余威是土生土長的港人,2000年在加拿大讀中學,大學則就讀於廣州暨南大學。大學畢業後,他回港任職船務公司,之後考公務員,2014年獲廉政公署錄取,但公務員生涯才開始三日他就辭職,事緣父親找他談話,叮囑他要想清楚「工作」與「事業」的分別。原來,余父早在1993年在肇慶的懷集縣投資的茶園一直需要人打理,他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余威在認真考慮父親的建議後,毅然辭去ICAC的工作,北上當起茶農。

余威毅然辭去ICAC的公職,選擇在內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余威毅然辭去ICAC的公職,選擇在內地發展自己的事業。

在此之前,余威只到過懷集的茶園一次。茶園給他的印象是:「山卡拉,多蚊,路爛和潮濕」。不過,余威並不擔心生活上適應的問題,反而擔憂的是自己未接觸過種茶這一行。八年前的4月,他以太子爺身份空降公司,準備接管茶園,初時沒有任何職位,他由最基本開始學習,那時春茶開始進入收成期,他每天跟採茶隊上山,了解茶園面積,茶樹品種,由零開始認識做茶。「我不問(問題),沒有人(肯)講。」初時茶園的職員對這名太子爺並不熱情,許多事情要他主動開口問,才會有答案。

余威從一個不熟悉茶園運作的人,變成一個專家。
余威從一個不熟悉茶園運作的人,變成一個專家。

無法改變天氣 因應季節製茶

他最不習慣的是當地的天氣,「我不喜歡下雨,喜歡曬太陽。但頭年到當地採集春茶的25日中,只有2日無落雨,濕度百分百」。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他才開始適應當地天氣,漸漸掌握茶園運作規律,並熟悉種茶和製茶的工作流程等。

香港藝人陳貝兒曾到余威的茶園拍攝節目。
香港藝人陳貝兒曾到余威的茶園拍攝節目。

農民向來要看天吃飯,當茶農最辛苦的,余威認為是「改變唔到天氣 」。因為植物生長期需天氣配合,適時下雨和出太陽,才有利茶樹的生長。例如修剪茶樹落肥料時遇下雨就無用,若遲落肥料又會拖長做茶工序,影響茶葉的收成與價格。

在正式擔任總經理後,余威推出多項新措施,首先是因應天氣特點,決定將春茶全部用來製作綠茶,秋茶則用來製作烏龍茶。一改過往春茶既用作做綠茶,又做烏龍茶,「以前無分乜季節做乜茶」。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