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山野|炎夏處處小精靈

-

香港山野|炎夏處處小精靈

人氣港產片《緣路山旮旯》再度引發隱世勝景打卡潮,創作對白兼配音的麥可暉在宣傳片中曾說,電影反映了人們在生活上的抉擇:「怎樣取捨自己的生活質素、福祉和價值⋯⋯如果你在香港,想追求某些事,說外國很美啊,但其實香港是有的,你搭多一程船就能到達,但是大家不會這樣取捨。」
文 / 攝:杜相元

青蛾蠟蟬成蟲,細小如一塊小樹葉。
青蛾蠟蟬成蟲,細小如一塊小樹葉。
青蛾蠟蟬幼蟲,像蠟蠋碎屑,又像紙巾碎。
青蛾蠟蟬幼蟲,像蠟蠋碎屑,又像紙巾碎。
檬果輪盾介殻蟲。
檬果輪盾介殻蟲。

嫌遠嫌辛苦,的確局限了很多香港人的選擇。為了半天的舒泰,可能犧牲了許多美好的物事。譬如說,夏天登山。今年7月是1884年有記錄以來香港最熱的月份,高溫嚇退了大量山友。雖然炎夏郊遊有一定中暑風險,不過只要小心選擇行山路線,帶備充足消暑用品,夏季登山仍然是很有吸引力的節目。

特別是喜歡小動物的朋友,香港的夏天正是最佳野遊季節,因為這時候就是野生動物最活躍的日子。例如甲蟲。在7月某個30°C的下午,我在前往山頂的薄扶林水塘道上,偶遇了一隻嬌小而艷麗的葉甲科甲蟲。在一片蒼綠的樹林中,牠晶瑩的外殻閃閃生光,圓潤的身形十分可愛。

夏天野生動物最為活躍

葉甲在台灣名叫金花蟲,英文為Leaf Beetles,牠們在春、夏兩季最活躍,特徵是特長的觸鬚,長度幾乎相當於半個身軀。由於吃葉為生,被農民視為害蟲。因為牠們在受威脅時會跳走,而不是飛走,所以有些葉甲又叫跳甲或葉蚤。

薄扶林郊野公園位於太平山西南麓的半山,那裏有多條溪澗,孕育着無數的小生命,而且交通方便,即使是盛夏,綠樹成蔭,在早上及黃昏時段探遊並不太難受。我在這裏見過一種很有趣的昆蟲–介殻蟲,那個下午,在山路的轉角處,路邊有一塊落葉,遠看怪怪的有一堆小斑點。於是走近觀察,相信就是檬果輪盾介殻蟲的雄蟲。

介殻蟲會分泌白色、蠟質的物質,又會在進食時產生大量蜜露,所以牠們深受螞蟻歡迎,甚至會為了吸取牠們的蜜露,而對介殻蟲呵護備至,包括驅趕可能吃掉牠們的瓢蟲。介殻蟲英文叫Scale Insect,大概是因為牠們像魚鱗一樣密集排列在葉子上。更有趣的是,雄蟲沒有嘴巴,雌性則不會移動,總之牠們根本就不像任何動物。

香港南海溪蟹(左)和)葉甲科甲蟲。
香港南海溪蟹(左)和)葉甲科甲蟲。
壁虎和牠的蛋。
壁虎和牠的蛋。
名為獨象的象甲科昆蟲。
名為獨象的象甲科昆蟲。
能織出十字狀蜘蛛網的金蛛。
能織出十字狀蜘蛛網的金蛛。

本港獨有香港南海溪蟹

最後介紹一種比較「龐大」的「山友」,牠叫香港南海溪蟹。這種基本上在香港獨有的溪蟹,英文叫mountain crab。因為器官獨特,可以自由呼吸空氣,牠們活動範圍廣泛,常見於溪流上游地帶,下至海拔50米,上至海拔800米都可見到牠們的身影。牠們最獨特之處在於生育,一般淡水蟹即使平時在山澗活動,產子時仍須遷往海岸,待幼蟹成長後才回到陸上。但牠們由懷孕到育兒,整個過程都把卵兒和幼子留在腹部。

南海溪蟹有多個品種,香港南海溪蟹這個科學上的物種由中國甲殻動物學家沈嘉瑞在1940年正式發表。研究指出,牠們在香港以往較常見於三個地區:大埔滘、泥涌和太平山,1940年確認的香港南海溪蟹樣本,就是在太平山發現。

其實香港南海溪蟹並非由沈嘉瑞發現,而是港大生物科教授香樂思(Geoffrey Alton Craig Herklots)在1930年蒐集的成果。1930年,香樂思把多年積聚下來的大批動物標本送給沈嘉瑞,進行學術研究。沈嘉瑞不負所託,根據這批香港動物標本,再比對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資料,並兩次親自來港勘察,終於在1940年發表研究成果,列出187種海洋生物,包括香港南海溪蟹。

每次遇見心愛的小動物,都是一種緣份,緣路可以很方便,不用走到山旮旯。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