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將至,在月餅以外,你有否想念其他傳統糕點?在傳統手藝買少見少之時,兩個後生女創立社企「糕點時光」,以承傳中式糕點文化為己任,用創意開拓新路向。專門店在試業期間日賣三四百件糕點,除了行銷策略,還靠着老闆與員工「姨姨」們之間的感情。
文:何映彤|攝:阿水
從街尾轉入西營盤第二街,兩個年輕女生在路邊吃糯米糍,一條馬路之隔,又有兩位少女坐在店舖前細味茶粿,想必都是「糕點時光」的客人。「我哋覺得西營盤係一個活化緊嘅社區,越來越多cafe、新式住宅,又多學校。」剛從美食展(8月11日至15日舉行)趕回舖頭的創辦人李昕君(Anita)一邊整理貨品一邊說。

這是她們首間專門店。Anita與拍檔楊明珠(Celeste)兩年前開設專頁記錄本地傳統糕點小店與製法,推廣買少見少的手做滋味。Anita嘆道:「我妹妹讀中學,未聽過咩叫缽仔糕、菲林卷(芝麻卷)。我哋希望陪住我哋長大嘅食物,下一代唔好完全唔識,甚至消失,對香港嚟講好可惜。」二人向糕點店入貨搞團購,代購綠豆糕、眉豆糕、黃糖糕等少見舊式甜點。訂單之多令她們有信心自設工場,創立品牌社企,將年輕創意注入傳統糕點,承傳珍貴文化。

新舊融合 將茶粿改頭換面
除了設計活潑清新的包裝,二人也從糕點外形入手,造出卡通造型茶粿,又在糯米糍外皮大灑抹茶粉、朱古力粉,主打「內外都有餡」的軟糯甜點。品牌亦強調健康,棄白砂糖選用甜葉菊糖,讓老人家或糖尿病人放心食用,蒸糕如薑汁銀耳棗皇糕和紫米酒釀桂花糕則使用有機食材。品牌由市集檔口到今年初進駐銅鑼灣誠品專櫃,短時間內再開專門店。今年更首次加入中秋戰圈,推出新創作薑汁奶黃月餅及傳統情懷陳皮豆沙月餅,延續品牌新舊結合的特色。

「我哋一開頭唔係從生意出發,真係想用個心保留傳統小食文化。」初設專頁時,二人經常碰壁:「一開始係白撞,見街邊有婆婆賣糕點就埋去傾偈,問下佢有咩需要呀?呢一行有咩難處?慢慢累積人脈同行業知識。」不怕食檸檬,多次光顧,令婆婆們放下戒心分享手藝秘訣。「我哋同返啲姨姨講好多人鍾意(糕點),佢哋真係好開心,覺得手藝有人欣賞。我哋好希望將呢啲經歷擺返喺間舖,透過做糕點令姨姨們更有自信,覺得被認同」。

與金齡婦女共同創作 情同家人
透過非牟利機構或社區組織聘請金齡或有需要婦女,她們以共同創作形容品牌:「生產方面,我哋唔係最擅長,所以我哋好信賴班姨姨,佢哋知道咩手勢可以先整到最好口感。」員工貢獻經驗,兩位老闆則定下品牌形象與推廣策略,各施其職。訪問當天,Anita與Celeste就抓緊拍攝空檔,試吃員工新作「流心芝麻卷」,一起討論與調整製作方法,廚房不時傳出愉快笑聲。

二人與員工像一家人:「姨姨真係當我哋係女㗎,參展啲糕好早賣晒,姨姨話『哎呀點解唔叫我整多啲呀』,比我哋更加緊張盤生意。」因着這份感情,二人在年初疫情嚴重時也努力維持員工收入,研發出缽仔糕和茶粿DIY套裝,設置網店接觸客人,反而開拓出新市場。密密開源卻不節流,二人表示「炒人永遠唔係選項之一」。社會責任會否變成壓力?Celeste認為壓力推動改變與進步,從未想過放棄初心,指社企是商業與慈善之間的第三條出路,望品牌成婦女與社會的橋樑。

傳統糕點亦如橋樑一般,將不同年代的女性連結起來。昔日一塊白糖糕或是婦女賴以糊口的手藝,今日一個缽仔糕開啟了Anita與Celeste的夢想,冀傳統小食能成為香港文化軟實力。「雖然而家無咩旅客,但正正呢段時間可以建立個文化氛圍,可能之後大家就會覺得龍鬚糖、叮叮糖都可以係外國人會買嘅手信」,二人冀品牌在文化、設計與食品探索發展空間,與「姨姨們」合力逆轉傳統糕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