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香港有甚麼新的水塘,而是與大半年來都說非常難預約參觀的主敎山配水庫有關。早在一百多年前,不用滅蟲殺鼠,英國來的工程師已道出清潔水源的重要性。這次追本溯源,來到主教山配水庫的源頭-九龍水塘,翻開當時水塘工程留下的詩情畫意。
文/攝:佘小茵
九龍水塘雖然以「九龍」為名,但根據現時的行政地區規劃,水塘位於新界金山郊野公園內,和九龍半島風馬牛不相及,據說命字與水塘供水給九龍居民有關,另一說法是水塘範圍屬於當時「New Kowloon」(新九龍)的定義而命名。



獼猴試毒入住九龍水塘
無論如何,首先進駐入水塘的不是九龍居民,而是為香港人試毒的獼猴。九龍水塘附近有很多有毒植物馬錢子,人類進食有機會導致面頸僵硬,甚至心力衰竭,但偏偏獼猴吃了卻百毒不侵,由於擔心馬錢的果實跌落水塘污染食水,於是在1910年水塘落成之年,引入獼猴負責吃掉馬錢子。既然有過人之處,結果這批「新移民」一住過百年,並且落地生根迅速繁殖,縱使遭受餌誘絕育等的辣招,整個山頭依然有不同族群的獼猴長居,金山也被稱為馬騮山。
水務文物徑古蹟建築
九龍水塘在1901 開始興建,至1910年完工,其後又在附近興建了三個水塘,包括石梨貝水塘(1926年)、九龍接收水塘(1926年)及九龍副水塘(1931年)。九龍水務文物徑範圍已涵蓋4項法定古蹟及6項一級及二級的水務歷史建築。文物徑全長約4公里,步行大約需時1個半小時,如果想先參觀4個法定古蹟,可以由大埔道與金山路交界開始進入文物徑,然後逆走一圈由長源道離開往大埔道。路程高度落差不大,可以滿足一家大小對百年古蹟的追求。


溢洪壩V形量水口
首先看到是法定古蹟九龍水塘溢洪壩,它以梯級形設計,驟眼看像是球場的觀眾席,溢洪壩下方設有「V」字形的量水口,用作量度流水經過的高度,從而評估水塘的儲水量。往前走便是同屬法定古蹟的溢洪壩記錄儀器房,主要用作收集水文數據,建築物也是以花崗岩建成,有長方形的採光窗及小通風口,門楣上刻有「1910」的字樣,甚具歷史價值。
主壩首度用雙弧形設計
來到水塘主壩,由於建造時要橫跨深坑山谷,為了配合地形,當時首次採用雙弧形的設計,恍如在水上揮動絲絹。主壩採用混凝土建造,並以層列式粗琢花崗石做表面裝飾,粗琢花崗岩和主教山配水庫的108條花崗石柱的工藝手法同出一轍。主壩的的垂直橫切面上窄下闊,非常霸氣。
主壩另一端有主壩水掣房,表面也是以粗琢花崗石為建築特色,裡面放置了不同的水掣,用作提取水塘不同深度的原水到濾水廠進行處理,門楣上同樣刻有「1910」的字樣,顯示建造年份。在主壩不妨放慢步伐,仔細欣賞粗糙卻不失細緻的建築美學藝術。除了四個法定古蹟,沿著文物徑繼續前行,還可以欣賞包括石梨貝水塘、九龍副水塘及九龍接收水塘等的相關歷史建築。
白楸掀起一片白浪
九龍水塘一帶的植被豐富,對保持潔淨的水質有一定作用。其中可以留意名為「白楸」的喬木,它非常容易辨認,葉子底部呈灰白色,每當山風吹動,整片樹葉便會在林中翻起一片白浪。它的英文名字叫「turn-in-the-wind」,加上目前正值花期,串串白色花穗配合掀起的白色葉子,強烈的動感葉如其名,在沒有秋天的十月,乏善可陳,唯有大自然突如其來的感動將心底悶熱一掃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