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連結唐宋與日本 許老師廿載傳承夢

-

潮汕文化|連結唐宋與日本 許老師廿載傳承夢

「記得啊!你要學呀!」初遇推廣潮汕文化逾二十載的許百堅老師,實在慚愧。筆者也是潮州人,但作為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潮人後代,對潮汕文化幾近毫無認識,唯一身份認同源自小學手冊,當年籍貫一欄要寫上「潮陽」二字。許老師倒秉持有教無類精神,在「潮客閒間」各種充滿潮汕風味的佈置中,氣定神閒地帶我展開一趟尋根之旅。
文:Ophelie C|攝:Ramond Ho

「我的學生都是這樣,都是長大後才來學的,小時候很抗拒,包括你,包括我的女兒也是這樣。」來自澄海的許老師坦言自己小時候也不懂得欣賞潮汕文化,更不願意說自己是潮州人,直至1998年,他獲潮州商會邀請合作開辦潮語班,備課時找資料才發現潮汕的文化底蘊如寶藏,從此開啟探索潮汕文化的大門。他舉例說:「潮州話其實保存了很多古代漢語,例如粥我們不是說粥,而是說『糜』。就是晉朝皇帝那句『何不食肉糜?』的糜,又例如筷子我們稱之為『箸』。所以其實潮州話保留了很多古代漢語,潮州也保留了很多古代的華夏文化。」

讓在港潮人重拾兒時家鄉情懷

這份對家鄉文化的自豪讓許老師自此踏上傳承潮汕文化之路,他先後與不同的商會及學術機構合作開辦潮語班以及潮汕文化體驗團,讓在港的潮州人重拾兒時的家鄉情懷。他說:「當父母不在了,以前聽見父母說潮州話覺得好厭煩,現在不能再聽就很懷念、很失落。所以很多潮人二代、三代年紀大了就來學潮州話。」

潮州家庭觀念特別重,來學潮語的學生不少也為盡孝而來。許老師說,很多從潮州來港的老人家,雖然說了多年廣東話,但年紀大後只記得兒時方言,「有位同學很想跟媽媽說些話,所以專誠來學潮州話。將近結婚時他就寫了一篇感言來要我教他讀。婚禮上見他眼濕濕跟媽媽說出他對媽媽的感謝,那一刻是很觸動人心、很感人的。當時我也有點眼濕濕。」

潮汕文化協會推廣傳承潮汕文化

「另一個同學來學,學到她勉強可以跟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就過身。所以她很遺憾,但她也說,媽媽彌留之際覺得很辛苦、很驚、很害怕孤獨,所以她用潮州話跟媽媽說,『放心吧,路上有人陪伴你的,你不會孤獨的』,之後媽媽就安詳地離開了。」

很多學生學潮語後,跟許老師一樣慢慢尋回自己的文化自豪,他們更響應許老師的倡議成立潮汕文化協會,齊齊推廣及傳承潮汕文化。多年來,他們舉辦很多興趣班、導賞團、文化講座以及展覽,最近也在潮州節擺攤介紹潮汕風俗、宣揚工夫茶等文化精粹。到今年他們更成立潮汕文化協會,在西營盤潮州會館大廈建立傳承基地。

該會會址佔地1,600呎,裝潢古色古香,內設展廳展示潮汕工藝和介紹潮汕的文化和歷史,又設有茶室,讓三五知己泡茶敘舊。他們除了常設潮語初階班、進階班和工作坊外,亦不時舉辦文化講座、潮州工藝班如潮繡班等等,最近中秋節也舉辦了潮州月以及潮州紅桃粿等特色小食製作班,分享潮汕美食文化。

文化是族群標識必薪火相傳

「現在就有個聚腳點讓人找到我們了!」許老師坦言成立這基地是他多年心願,但當初簽租約落實時內心也有忐忑,特地向潮汕一位老教授請教,對方這番話讓他釋懷:「你想太多了。文化是一個族群的標識,有文化就有族群,沒有文化就沒有族群。所以這一代的人有責任將我們有的東西告訴下一代,這就是傳承,這就是最基本的價值。」

聽過許老師這一席話、看過會所的展覽和介紹,筆者也確實對潮汕文化多一份自豪。他還不時跟學校合作,教小學生高唱海外潮人之歌-潮語版《獅子山下》 。但見小學生們以童聲認真唱出「無散呾、無計較,無分您我他」,吱吱喳喳嚷着泡茶和欣賞潮汕工藝,文化大概就是這樣的薪火相傳。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