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提及,日漫能夠勇奪我們港漫最高銷量寶座,並非單憑實體漫畫,他們永遠都有一套攻略,以漫、視雙線作為攻擊點,就以《龍珠》和《足球小將》為例,憑着電視動畫版本播映成功,才引入漫畫版,以龐大的電視觀眾層去帶動少數的讀者層,試問豈有不成功之理。
By 江少(網台節目主持人)


再者日本出版社對於市場計算,非常準確!撇除當時翻版日漫港商之外,他們不會將毫無認識的作品盲目地打進人家市場。就以當年ATV播映的《東京愛的故事》在取得成功後,香港和日本雙方把握機會引入漫畫版,成功後,亦惠及作者柴門文的其他作品《愛情白皮書》、《新同居時代》和《同班同學》等系列。繼而令到當時有線電視,亦搶購該系列劇集的香港播映權。
電視版及漫畫專門店同步發展
當年《男兒當入樽》,由於推出漫畫版時,香港仍未購入電視動畫,直至ATV購入播映後,在港銷量以倍數上升,可想而知當時漫、視雙線共步的威力,絕對不能小覷。
而當年擁有最多日本漫畫代理權的文化傳信決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在各區開設多間文化傳信漫畫專門店。將自家出版的漫畫,提前一至兩日在專門店發售,令到報販和其他漫畫店主叫苦連天。與此同時自由人出版集團亦開設自由人專賣店,天下出版社亦在銅鑼灣開設漫畫天下。
批發商眼中非漫畫書 而係銀紙
但當時這些專門店,最大利潤並非來自銷售,而是批發。因為當時其他漫畫店,均要向三大出版社專門店取書售賣。當年專門店的數目由巔峰期數十間門市,直到完全消失,前後不足五年。而親歷當年實况的,就是目前在信和中心營運的G.Goal Club老闆張瑞新。而當時做漫畫批發的發行商 ( 包括本地薄裝 )曾經笑說,當時在他們眼中一札一札的,並非漫畫書,而係銀紙。
日本漫畫題材繁多,但能夠推到海外的作品,必然是頂尖之作,對方以最強火力攻擊我們題材狹窄的本土市場,登陸成功乃是必然。何況日本出版社雖則賺我們金錢,對於出版品質要求也非常嚴謹,再以《男兒當入樽》案例,當年我們收到內幕消息,日本出版社對於當時自由人製作,不論翻譯、後期製作和印刷等質量,感到非常之不滿,最終日本方面,決定將該套作品,中途轉換代理權至天下出版社。憑這點,可想而知,他們對於品質監控上,是何等嚴厲。
説到這裏,讀者應該看到日漫與港漫差距的端倪,可惜由於篇幅所限,下期再跟大家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