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牆身嵌有五顏六色的塑膠石頭,地面鋪滿起碼10吋厚的保護墊──任誰都認得出這是攀石場,但入場的人都在聊「抱石」,到底抱石是甚麼?
Danny介紹,原來攀石運動中總其有三個項目,一是頂繩攀登,即傳統有安全帶繋着攀登者的高牆攀石;二是抱石,在4.5米高度之下不使用繩索或安全帶攀登,雙手觸碰終點石為完成;三則是速度賽。「抱石最主要並非挑戰高度,最主要是挑戰抱石路線本身難度。」Danny解釋:「每一次路線都不一樣,攀爬者要運用頭腦思考如何拆解路線。」

難度以顏色劃分
路線難度由V0至V17,數字越大,難度越高,每級難度又有好幾條路線,挑戰滿滿。路線以顏色標示,攀爬者只能觸碰相同顏色的把手,石頭形狀與間距不一,玩家甚至需要在斜牆上跳躍到下一塊把手。單靠頭腦當然不夠,體能也須跟得上,才能逐條路線征服。不少玩家也會配合肌肉訓練,增加身體力量與耐力,使攀爬更加得心應手。
高風險須簽同意書
「鬥智鬥力」的運動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尤其室內抱石不受天氣影響,不少人都會購買月票,爭取時間練習。惟抱石屬高風險運動,一般場館需要參加者在使用前簽署安全責任同意書。為保障安全,Danny表示初學者亦必須學會正確落地姿勢,重複練習後才能正式攀爬,以減低突然墜落時的受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