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成為香港攀石代表隊成員,21歲獲得「最年輕包山王」的頭銜,提起何善揮(Danny)總不免提到他過往的成就。2010年,他更多了一個新身份,創立Just Climb攀石訓練學會,為目前擁有全港最多分店的攀石場館。即使轉換跑道,運動員精神卻從未消減,更是他營商之道的主軸。
文:何映彤| 攝:Ramond Ho
訪問前先拍攝Danny攀石的畫面,只見他從容穩定地登高,於傾斜40度的牆面單手吊着身體,純熟轉換姿勢讓攝影師完成工作,當了老闆也沒有生疏。「這項運動對我來說是終身運動,至到今日,攀石仍然讓我有很多學習的地方。」Danny由衷地說。
攀石教會他的事:跌下來後就是新旅程
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別忘記Danny今年只有33歲,三分之二人生都有攀石牆相伴,於攀石牆聽過不少掌聲。「一開始玩我覺得很有成功感。小朋友由爬到走,每次都有家長大力拍手,但進入青少年期後,不是有好多人為你鼓掌。但攀石很有趣,當你爬到頂點之後,下面全部人都會為你鼓掌。」從港區代表隊到包山王,一路攀上全國攀岩錦標賽冠軍,Danny覺得自己曾獲得快樂與滿足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的經歷,因此很早就希望有屬於自己的攀石場。抱着分享的熱情,Danny於2010年果斷轉換角色,踏上推廣攀石之路:「這也是攀石教識我的:當你完成一條路線,跌下來之後,下個動作總可以尋找新挑戰,開始新征程。」


不過攀石牆也有令他煩惱的樣子。Just Climb成立之時,攀石在香港並不普及,大眾不了解這項運動值得之處:「有些人會說『很容易吧』、『牆很矮很快玩完』。初創時要克服的是如何教育不同背景的人士,改變他們對抱石或攀石的想法。」Just Climb嘗試各種推廣方式,大膽租下商場舖及地舖開設攀石場館;又提供流動攀石牆租貸服務,更會承接攀石牆建造工程。Danny團隊尤其重視兒童及青少年教育,冀學員透過獲得成功感提升自信,培育出克服困難的毅力。耕耘十年,如今擁有六間分店,為全港最多分店之攀石場舘,卻又遇上嚴重疫情,攀石場館須暫停營業。公司錯過多個旺季,又早計劃拓展新分店,停業必然有損失。Danny坦言,比起創業,疫情所帶來的難度更高:「我們正面對的是一個商業模式上的轉變,是一個很實際的挑戰。」

研發人工智能訓練程式 具前瞻獲資助
Danny的團隊沒有因此停下來,反而利用這段時間,埋頭研究如何應用科技使專業攀石訓練更加普及。他們發展出iClimb應用程式,以人工智能配合鏡頭記錄用家每次攀石練習的過程,包括姿勢、體能、速度。以數據客觀分析用家強弱點,使訓練更有系統,玩家亦可獨自練習,訓練時間更有彈性。程式長遠可以發展出一套具公認性的標準,方便用家比較自己與其他攀石手的成績。具前瞻性的新計劃獲得「香港青年學生動力」的「HKYS微型基金計劃」認同,並獲得45萬港元撥款,另獲15萬港元貸款作為參與大灣區創業基地落地項目的種子基金。
Danny認為計劃最珍貴的資源並非金錢:「我覺得攀石在不同區份,尤其是大灣區可能有更多機遇,這基金為我開了一扇門,看看有沒有其他更大的機會令攀石被更多人認識。」由於攀石運動已是奧運項目之一,目前抱石在內地亦逐漸流行,Danny相信內地同類攀石場館數量可能會在幾年內直線上升,發展非常樂觀。「我們的優勢是有多年經驗,每一個部份都做得比較細心。而且除了經營運動產業本身,我們亦做了很多年教育,培育小朋友,所以我們未來於內地發展亦希望以同樣方向,以運動作為基礎教育。」眼光落於香港以外,未來仍然由攀石牆相伴,石頭會見證Danny的甜酸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