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是香港至今唯一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這座被評選爲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的公屋,不僅承載着濃厚的社區歷史意涵,也見證了香港公屋歷史的變遷。隨着美荷樓生活館的重開,大家可踏足這舊座建築,尋找新趣味。
文/攝:張琛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乃公屋的特色。資料顯示,全港約有近四成五的居民居住在公營房屋。新一届政府為了配合輪候公屋時間「封頂」的目標,未來5年擬建3萬伙「簡約公屋」。究竟何謂簡約公屋?它與早年的公屋又有何分別?……在它未誕生前,不如前往美荷樓生活館體驗五、六十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
老街坊吳宇森導演 睡在走廊看星發電影夢
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下,美荷樓生活館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全面翻新,並已在上月重開。全新的地下展廳,設置了十大主題展區:大牌檔、雜貨舖、遊樂場、街市、制水、戲院、中西節日、涼茶舖、理髮店及童年遊戲,還原了50、60年代基層市民「擔水」、「食嗱喳麵」、「彈波子」等生活場景面貌。


一樓展廳聚焦於昔日的居住環境,除了老街坊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如展示徙置大廈的擠逼環境,包括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亦有介紹了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的新展區,希望參觀者特別是年輕人了解昔日居民的生活軼事,增加對社區的認知及歸屬感。現場亦記述多位石硤尾邨舊街坊所分享的生活點滴,包括知名電影導演吳宇森的導演夢,「在這裡,我夜間睡在公用走廊的帆布床看星,發著電影夢。」
2013年獲活化對外開放 至今90萬人次參觀
美荷樓的興建源於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的一場無情大火,導致5萬多名居民頓失家園。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災民,隨即興建了8座樓高6層、設計簡陋平實的徙置大廈(其中美荷樓為其中一座,原稱H座),為近二萬名低下階層市民提供長期的安居之所。該項目亦是港英政府首次正式關注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並促使了及後的公屋政策。


美荷樓自1954年落成至2006 年作為公共房屋期間,見證了無數港人奮鬥、守望相助的歷史;2010年,它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並獲發展局原址保留並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13年,經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及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保育及轉型「美荷樓生活館」,開放予公衆參觀,成爲連結港人與旅人的文化場所。
美荷樓生活館至今已接待近90萬人次。新的生活館展覧,除了歷史文化底蘊更豐富,亦可帶來生動富趣味的互動數碼體驗,重新呼喚港人昔日的奮鬥精神。
美荷樓生活館開放時間
日期:星期二至日、公眾假期(星期一休館)
時間:上午10時 -下午6時
交通:港鐵深水埗站B2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