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香港成立公司,希望將香港的科研在大灣區落地,再拓展到全國、東南亞乃至全世界。」身為90後的徐周明,已經有非常清晰的事業目標。他於2019年初創業,主力研發人工智能技術。他早前參加明匯智庫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GBA-YES)獲獎,並獲得種子基金創業,為闖進大灣區奠下堅實的基礎。目前粵港雙向發展的他表示,自己正是兩地文化交融的活生生實例,希望港青能好好把握粵港兩地的互補優勢。
文:他他 圖:受訪者提供
內地出生的徐周明,18歲來港入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畢業後任職於投資銀行當股票交易員,之後在資產管理公司擔任開發人員,帶領團隊研發人工智能(AI)的交易策略。不過,他其實在學時已有創業的想法,至2018年他認為時機成熟,便辭去工作,全力創業。現時他穿梭於深港兩地,實行雙城生活和工作,同時正攻讀香港大學數學系博士。

穿梭深港兩地 和雙城生活工作
從以往的工作中,徐周明了解到銀行和金融公司的投資交易,都需要一套AI系統去處理及分析大數據,但由於AI的框架並非人人熟悉及懂得編程。於是他靈機一觸,研發出一套AI編程框架,內裏已包含模塊,客戶只需如「砌積木」一樣搭建程式便可使用。這套AI系統不只可用於金融科技上,更可廣泛應用於醫療、教育、物流甚至製造業等,發展潛力非常大。
2019年1月徐周明創立「鳳凰涅盤」以來,其公司及其牽頭參與的不同團隊和項目,共獲得60多項中港兩地的榮譽大獎,包括華為雲AI開發者大賽銀獎、2019中銀香港極客大賽銀獎等。現時他公司的核心團隊有一半在香港,其餘的遍佈全球各地,包括來自哈佛、劍橋等名校和亞馬遜、摩根士丹利、匯豐等知名企業的AI專家。
目前徐周明還和歐美、香港、新加坡等不同地方的朋友和同學,組建不同的AI研發團隊,開發各項產品和項目,並將逐步孵化成不同企業,為大灣區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創業不易 做老闆比打工仔更難
談到創業,徐周明笑言並非易事:「我想引用一位名人的分享,他說:『如果你覺得打工太難,最好不要去創業』,因為做老闆比打工仔更難。」他透露,創業之初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作為一名全無創業經驗的人,一個剛建立的品牌,如何能獲得客戶和投資者的信心。他曾受到不少質疑:「你只是個大學畢業生,如何有信心你的產品比其他人優勝?」

徐周明認為解決的方法,就是要勤力和有毅力。他積極參加路演、講座等活動,與天使基金投資者交流,又主動去了解數碼港、科技園、大灣區甚至全國對創業者的優惠政策。他亦報名參加多個比賽累積獎項,漸漸獲得官方和專家們的認可。至2020年他開始和香港金融機構和內地醫療、教育、物流機構合作,包括北京、深圳幾間大型醫院合作,協助醫療數據分析。
徐周明今次參加GBA-YES獲獎,他感謝主辦機構提供良好的配套對接,包括一些對獲資助團隊的優惠,協助他落戶於廣州南沙區,這些都是一般創業者難以靠一己之力做到,他因此節省了不少時間成本和精力。
「事業如投資組合一樣 應多元化」
展望未來,他希望可以利用好香港和內地各自的優勢,發展事業。「香港有很好的大學和研發團隊,但亦有她的局限,譬如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也缺乏開發人才。反觀深圳有很多頂尖人才,人工比香港更便宜。而且內地政府也非常歡迎港青前來創業,因為港青能為內地帶來國際化的視野。」
他說,內地近年積極推出政策為港青摒除創業障礙,大灣區部分地區有免費孵化器予港青免租兩年,比起租金高昂的香港,有頗大吸引力。對於非創業者來講,中國14億人口的大市場,工種和就業機會都比香港多。對於一些對內地仍有猶疑的港青,徐借用一句金融術語:「你的事業就如投資組合一樣,應該更多元化,可以有效對沖不同風險,回報率更高及穩定。不要怕麻煩,香港跟大灣區這麼近,應該放開些去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