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比賽|三料冠軍江廷燕展示華夏文化之美

-

漢服比賽|三料冠軍江廷燕展示華夏文化之美

黃大仙嗇色園首度舉辦的「雲賞衣裳」華夏淑女漢服展示大賽之總決賽在昨晚元宵佳圓滿落幕,賽果塵埃落定。「清雅組」冠軍由葉萍奪得,「風雅組」冠軍則由粵劇新星江廷燕贏得,她同時獲得最佳原創設計獎和最佳創意獎,成爲三料冠軍。

30名參賽者以時裝走秀的方式展示服裝細節。《觀新聞》記者攝
30名參賽者以時裝走秀的方式展示服裝細節。《觀新聞》記者攝
清雅組冠軍葉萍穿着唐代服飾,非常嫵媚。《觀新聞》記者攝
清雅組冠軍葉萍穿着唐代服飾,非常嫵媚。《觀新聞》記者攝
江廷燕(左)和葉萍分別奪冠。《觀新聞》記者攝
江廷燕(左)和葉萍分別奪冠。《觀新聞》記者攝

30位參賽者走T台 身段曼妙

比賽分為「清雅組」(18-25歲女士)及「風雅組」(26-50歲女士),經初賽遴選,從150位參賽者之中,選出30位參賽者進入決賽。參賽者於決賽前接受專業培訓,身穿個人原創設計或預製成衣踏上伸展台,展示漢服之美。

為求達到最精彩的效果,活動場地內搭建T台,「清雅組」15位參賽者,以及「風雅組」15位參賽者逐一出場,以時裝走秀的方式展示服裝細節。參賽者走在T台上,同時介紹她們身穿的漢服作品及妝容髮髻之細節﹑朝代特式及所蘊含的文化傳統等等,視覺享受之餘,同時宣傳正統中華服裝知識。每位參賽者在爍爛燈光之下,款款步上T台,演示身上的服裝,身段曼妙,動態優美,彷如由古代穿梭而來。

參賽者彷如由古代穿梭而來。《觀新聞》記者攝
參賽者彷如由古代穿梭而來。《觀新聞》記者攝

自小學習粵劇 演藝戲曲學院畢業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優秀的服裝文化精彩絕倫。從先秦時代開始,每個朝代之傳統服飾皆各具特色,為先民們精神與氣質之象徵。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及生產力等不斷地發展、進步,於服飾之審美、藝術之美化也提昇了不少。是次比賽的參賽者,各自展示漢服的不同面貌,是懷古,亦是傳承,本園誠願有更多人了解中華文化之優秀,並引以為榮。

在比賽中獲得最多獎項的三料冠軍江廷燕(風雅組),表現時動作優雅,身輕如燕。江廷燕,藝名天雅,粵劇演員。中國戲曲學院戲曲導演系研究生,香港演藝學院粵劇表演學士。天雅7歲開始學習粵劇,8歲隨查篤撐兒童粵劇團赴美國芝加哥、底特律、三藩市演出。兒時曾隨傅月華、鄭福康、王家玲和周莉莉等京劇老師學習身段和基功。就讀演藝期間曾隨中國梅花獎得主邢金沙老師習戲。2015年起連續四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致力弘揚中華文化。

 

現場觀賽者(身後)和參賽者。《觀新聞》記者攝
現場觀賽者(身後)和參賽者。《觀新聞》記者攝
不少市民身穿漢服夜遊黃大仙祠,感受元宵佳節的熱鬧氣氛。
不少市民身穿漢服夜遊黃大仙祠,感受元宵佳節的熱鬧氣氛。
精美頭飾。《觀新聞》記者攝
精美頭飾。《觀新聞》記者攝
嗇色園一眾董事﹑主禮嘉賓與身穿不同朝代漢服的參賽者大合照。
嗇色園一眾董事﹑主禮嘉賓與身穿不同朝代漢服的參賽者大合照。

支持青年文化運動既要創新又不忘本

這次活動邀請到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曼琪,以及香港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先生擔任主禮嘉賓兼決賽評判。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在致歡迎辭時表示,中國歷來衣飾各有不同,特別是女士服裝多姿多彩,黃大仙祠雖為道教場所,亦重視中國文化。在元宵節舉辦漢服比賽,是要慶祝中國情人節,亦帶動青年人認識中國文化,呼籲社會上有資源的人士支持青年文化運動,既要創新而又不忘本。

嗇色園黃大仙祠董事會主席馬澤華則表示,今次的漢服比賽為首辦,很高興見到反應熱烈,參賽者各有特色,展現漢服之美。漢服文化由古代走入現代,希望這份傳統繼續融入現代生活,發揚光大。

上一篇新聞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