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看着這個貨櫃碼頭填海興建的!」出身草根階層的林建文醫生回到老家葵涌祖堯邨,興致勃勃介紹這個屹立於荔景山上逾40年的舊屋邨,語氣帶點自豪。他指着寫有「祖堯邨」三個字的38層大樓說:「以前最出名就是這幢啟敬樓,曾經是全球最高的公屋,這裏很有多設計都攞獎的!」
文:Ophelie C| 攝:Ramond Ho
祖堯邨雖然是解決基本住屋需要的公共屋邨,但依山而建的建築規劃處處流露着人情味,有不少貼心設計以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例如刻意創造更多的開放空間以提供社區設施,所以地盤覆蓋率只有25%。加上荔景山可以遙望葵涌貨櫃碼頭、維多利亞港以至港島景致,儼如城巿中的香格里拉。像林醫生早年居住的單位,窗戶也可以居高臨下俯臨香港的景觀,邨內更設有全港首個公屋游泳池,設計贏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優異獎殊榮,林醫生看着因冬季而乾涸了的泳池,回憶小時候父親教他游泳的畫面仍覺溫馨,「以前公屋有游泳池是難以想像的,我小時候就是在這個泳池學識游水了!」

分題:醫生工作絕不是單單醫病
「這裏還會讓你住得舒服,不是單單提供一個住的地方給你。」在祖堯邨度過整段求學時期的林醫生,畢業後行醫也特別着重與病人好好溝通,他認為醫生的工作絕不是單單「醫病」,他解釋:「可能現在工作量太多,有時將醫治病人這件事變得科學化,將很多東西變成數據,或者很多事情也很着重記錄。有些人會視病人為案例,我就很不喜歡這樣,病人就是一個病人,你要把他看作是一個人,你才會有同理心去醫治他。」

現年49歲的林醫生是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曾經在公立醫院服務廿載,近年開始私人執業,他認為政府雖然能夠提供基本醫療,但有時太過機械化,「我明白現在公營醫療的資源真的很缺乏,他們希望用最少的人、最少的時間做到最多的東西,所以將整個治療斬件,像工廠一樣。他們將醫療變成工廠流水作業式,一個一個工序地做」。但醫生沒有時間跟病人解釋程序,因此不少病人始終有疑慮,有時會拿着政府預約手術程序的文件來找他尋求意見。他認為政府不是做得不對,但缺少了一份情,他解釋:「你看那些預約所做的程序是對的,全部都正確的。我不是說治療師、護士無用,但有時病人真的希望想見一個醫生,跟他解釋清楚。」

問及有甚麼互動讓林醫生特別感動,他的答案很真摯,居然不諱言是自己犯錯的時候。他尷尬地重提舊事:「我不會刻意記住某些成功的手術,反而有時『蝦碌』了,但病人仍然很感激你、多謝你。他們有時反而不太在意那些你認為犯錯的東西。」
與病人互動 犯錯仍獲感激
林醫生憶述有個女病人因尿道炎求醫,詳細檢查後竟發現腎臟長了腫瘤,但因為沒病徵,病人堅持先治好尿道炎再作打算,期間他遲了發現病人有糖尿病耽誤了時間,「我看漏了一個報告,當時也感覺很不好意思,可能我太着眼於那個腫瘤上」。之後他建議以微創手術處理那腫瘤,但病人堅持開刀,他憶述:「當時我覺得『不是吧!你居然選擇這方法?』。然而開刀後發現,原來那個瘤是蠻複雜的,如果微創有機會做得不夠好,我事後還多謝那個病人,說『幸好你選擇了開刀』,那病人自己亦很開心,她覺得自己選對了方法。這個經驗是很深刻的,因為整個過程自己好像有些東西做得不足,後來卻又補救到,病人又仍然一直很信任你,又一直很順利,感覺是很好的。」
「醫療是人與人的互動,不可能完全依靠制度或單靠藥物可以取代。」林醫生認為,病人的心理需求其實也需要照顧,「很多時與病人溝通出問題,或者有誤會、投訴,其實都是溝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