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就是我們兩個人的人工,我們現在創業所以都沒有人工。」郝小添博士坦言,雖然公司獲政府及科學園的資助,但所獲得的資助都投放在研發系統及在位於屯門工廈的養殖場測試上,加上在科大讀博士的經歷練就驚人毅力,所以能駕馭創業必經的焦慮和迷惘。

郝博士早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期間,已在兼職的議員助理工作接觸不少初創投資計劃,並積極尋找初創合作夥伴,因此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跟有21年養蟹經驗的拍檔合作開設初創「人工智能農業科技公司」,並成功申請政府「青創同行」(We Venture)每年40多萬港元以及科學園「創科培育計劃」(Incubation Programme)資助。他說:「公司申請到科學園資助對我們的幫助很大,申請成功後可給我們辦公室,開始階段的開發全部都在科學園進行,三年可以申請100多萬港元資助投放在這項研發上。資助分階段發放,每半年都要報告研發的『里程碑』,報告這半年的研發進度,合乎計劃標準科學園才會繼續批出資助。他們都要確保你真的在研發,不是拿到錢走人嘛,哈哈!」
「現在開發階段,我們是公司的股權人,自己不會支薪,所以100多萬也可以支持很久。」郝博士坦言,目前財政主要依靠議助的兼職和積蓄支持,問他如何面對創業必經的挫折,目前正同時參與太空載荷專家選拔的他笑說:「讀PhD基本上都在挫折和沒有進展中度過的,PhD讀出來的人都一樣,所以在對抗焦慮和迷惘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同時由於我們的創業項目定位和計劃相對清晰,還沒遇到嚴重挫折,因此我們對自己的項目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