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預測位於菲律賓以東海域的低壓區會在未來兩三日(4月10至12日)逐漸發展。該低壓系統有機會在本周後期進入南海,但其強度會減弱。
據4月9日的衞星雲圖顯示,與低壓區相關的雲帶正影響菲律賓以東海域,部份電腦模式顯示低壓區會橫過菲律賓,並於本周後期進入南海中至北部。不過天文台表示目前南海有三大因素不利低壓區發展,包括「熱帶氣旋潛熱」較低及、垂直風切變較強及菲律賓地勢。

熱帶氣旋就像一個引擎,溫暖潮濕的空氣為它的燃料,當溫暖潮濕的空氣在雨帶或眼璧內因對流上升時,空氣內的水汽會凝結成水點,並釋放熱能(即潛熱),為熱帶氣旋提供能量。菲律賓的「熱帶氣旋潛熱」較高,所以低氣壓有「能量」持續發展,但南海的「熱帶氣旋潛熱」較低,窒礙它進一步發展成熱帶氣旋,而且偏強的垂直風切變亦破壞其結構。垂直風切變是指大氣中風速及風向隨著高度而改變的差,如果風速或風向隨高度改變得越多,即垂直風切變越強,相反改變得越少則垂直風切變越弱。強勁的垂直風切變會令熱帶氣旋中心的對流群變得傾斜,減弱上升動力,亦令水氣和熱能移離中心區域,破壞風暴結構。加上低壓系統每次上岸都會減弱,菲律賓多山嶺及由島嶼形成,更易打散低壓系統。


另外亦有個別電腦模式預測受高空西風槽影響,該低壓系統會在菲律賓以東海域轉向,移向琉球群島以南海域一帶。
早前天文台預測今年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的熱帶氣旋有4至7個,預計有機會於6月或之後踏入風季,10月或之前風季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