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是筆者深信不疑的信念,它讓我深信每一滴眼淚都會給我上一課,教我找出苦的價值。
By Ophelie C( 以靜觀開拓的眼界,細看日常)
淚是最好的老師 仔細觀察整個過程
靜觀其中一項元素,是觀察身體與念頭的關係。筆者眼淺,淚是最好的老師,每次流淚只要記得「上課」,都會把握機會仔細觀察整個過程:流淚之前肯定是內心泛起了傷心的念頭,可能是記起一個畫面、想起一句說話,然後心口翳悶沉重,眼眶泛起暖意,才有眼淚要掉下來。我甚至試過這時候走到鏡子面前看,看着那滴淚如何慢慢充滿眼眶再掉下來。
實驗證明,如果這樣帶着好奇去看,其實流不出第二滴眼淚。因為當專注力轉移去看那滴淚如何不斷改變型態,你基本上忘掉了當初為何流淚。除了傷感,憤怒、緊張等情緒也可以這樣去觀察肌肉的緊張和溫度,憤怒時試試照鏡看,會看到自己立時收起猙獰。
從強烈情緒中抽離 靜觀情緒由來
事實上,如此觀察可以提供一個心理學上稱為「情感距離」的空間,抽離去觀察情緒的由來。當然,看完第一滴眼淚也不會完全冷靜,過一會還是會回想起問題依舊,但此時情緒已沒那麼強烈。有時我會看到內心冒起了甚麼念頭讓我想再哭,通常那不再單單是那觸動我的畫面或句子,而是我對那件事情的解讀—往往帶着自憐、委屈、猜疑、絕望等偏離現實的角度去看,才會那樣傷感。
靜觀練習就是這樣的觀察力訓練,提升日常生活的覺察能力來應對情緒。很多人以為修行人應該沒有情緒,這是很大的誤解,其實我們只是更了解情緒,並在情緒來襲時保持覺察,才能在澎湃的情緒下「記得上課」,好好去觀察和感受身體的訊號,從而了解自己以至生命實相。
也所以,想哭我還是會讓自己哭,卻不讓眼淚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