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今日(22日)在廣州南沙出席論壇時表示今年新冠疫情第二波高峰為6月底,每周約6500萬宗。而變種病毒感播力強,認為防控戰略已經從過去的預防感染調整為現在的預防重症,需加強疫苗接種。
鍾南山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表示團隊對全國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XBB變異株)進行了趨勢預測,根據預測模型,第二波疫情4月中旬起峰,5月底波峰約每周4000萬宗感染,6月底波峰約每周6500萬宗感染。不過他也提醒這只是預測,亦有可能不準。而疫情已三年多,對於民眾是否已形成群體免疫,他表示答案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他續指多項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內中和抗體在4個月後出現降低,特別是對於XBB變異株的保護作用較差。但人體內還存在結合抗體,可激活細胞免疫,感染後6至7個月內仍然有保護作用,所以可算是形成群體免疫。不過病毒變異太快,有可能再次感染,所以亦有未能形成群體免疫的可能。

鍾南山提醒,有病史的群眾是預防和救治的重點。根據其團隊對新冠重症患者的最新研究,重症患者超過一半不是重症肺炎,病毒對循環、神經、腎臟等系統的影響也非常大。鐘南山認為一個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者可傳染30多人,防控戰略已經從過去的預防感染調整為現在的預防重症,因為感染是很難預防的。所以接下來要加強疫苗廣泛接種,特別是有病史、免疫低下人群、長者亦需要注射新的疫苗。
鍾南山說國內正在研發多價mRNA疫苗、亞單位蛋白疫苗,這類廣譜疫苗可以預防Delta、Omicron BA.5、XBB等變異株,即將通過評審上市,及時注射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可減少死亡率。鍾南山上周曾推測全國大概有85%的人感染過新冠病毒,即約有11億至12億人。
至於本港近日新冠病毒確診呈報個案每日有480多宗至500宗,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接受電台訪問時指數字較之前減少,相信數字已到頂,市民不用因為數字有波幅而變成驚弓之鳥,可以努力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