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政部最近公佈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683.3萬對,創下了1986年有公開數據以來的新低。與歷史高峰2013年的1346.9萬對相比,結婚人數出現腰斬,而且自2013年起連跌9年。然而離婚率卻一改此前一路走高的態勢,連續兩年回落,根據民政部數據2022年全國離婚登記人數為210萬對,與2020年的433萬對相比,可謂大幅腰斬。有分析認為跟疫情有關,它既打亂了許多人的結婚日程,也讓離婚數據變得波動不定。
廣州凱風周行信息咨詢公司總結6個結婚人數低下原因。

1.年輕人口下降
一般而言,18-45歲為主要婚育年齡,對應的是1980年-2005年出生的人口,大抵覆蓋了80後、90後、00後三大代際人口。但自1990年代以來,人口出生率呈現下降趨勢,直到2010年代在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的帶動下才有所回升。與之相對應,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七普),中國目前存活的80後、90後、00後、10後群體人數規模分別為2.15億、1.78億、1.55億、1.73億。但人口比此前的60後、70後出現明顯收縮。
2.遲婚
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相比2010年24.89歲,整體推後了近4歲。以28歲作為界定,目前進入主要結婚年齡範圍的幾乎都是90後群體,這一群體人數相比80後整整少了4000多萬人。值得一提的是,與90後相比,00後群體規模再次出現縮減,這意味著未來的結婚人數仍舊承壓。
3.男多女少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男性比女性多了3000多萬人。問題的嚴峻之處在於,多出的3000多萬男性,恰恰集中於80後、90後、00後。其中,性別比最大的是00後,15-19歲的男女比高達1.16:1,10-14歲、20-24歲群體性別比也分別高達1.14:1及1.13:1。
4. 人口流動
尤其是年輕女性外遷到沿海發達地區,導致本地擇偶「市場」供求嚴重失衡。
5.婚姻經濟學
婚姻成本,既有住房、教育、生育、養育乃至彩禮等物質成本,也不乏時間、精力以及放棄單身自由帶來的機會成本。雖說結婚未必為了生育,但不生孩子許多人或許並不會選擇組建家庭,一旦以生育為目的,圍繞著孩子而產生的生育、養育、教育等成本,更讓無數人望之興嘆。
6.超單身現象
在日本有一種叫做超單身社會的現象,很多年輕人對婚姻和生育沒有興趣,甚至對性也沒有興趣,他們只關心自己的興趣愛好,享受自由自在的單身生活。 他們被稱為三不主義,不結婚、不生娃、不買房。雖說中國單身人口比例難以與日本相提並論,但過去10年,一人戶總家庭數從5800多萬戶增加到1.25億戶,佔比上升到近1/4,則是不容忽視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