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過高考,內地千萬考生鬆一口氣,不過不少整容醫院生意旺場,事關不少家長趁子女升上大學前帶子女整容,希望「開學變校花」。
遼寧鐵嶺一位媽媽上周帶著考完高考的女兒去整容,孩子媽媽馮女士介紹,女兒上了高中後特別喜歡玩遊戲,自己和丈夫猜測可能女兒長得不漂亮,所以不喜歡社交,繼而沉迷打機,為了不讓她打機,多和現實世界社交,也想讓她更漂亮點,就遊說女兒整容,獲女兒答應便帶她去做了鼻子和下巴。現在親戚也大讚女兒變好看了,「從來沒有人誇過我女兒是美女」。


「開學變校花」,高考後學生去整容早已不是新聞。但如今的學生「整容熱」由以往學生主動提出想整容,父母並不是特別支持,變成現在卻出現了父母主動提出讓學生去整容的情況。這無疑將助推學生整容熱進一步升溫,甚至出現「整容攀比」,加劇學生「容貌焦慮」。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2020級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9.7%的大學生存在容貌焦慮,女生容貌焦慮比例較男生高。大部分男女生對自我容貌有中等偏上認知,但男生對自己容貌重度不滿意較女生多。而在醫生們與準大學生和家長溝通發現,準大學生們喜歡做的最熱門項目排名前三的是:雙眼皮手術、鼻部整形術和脫毛。
《新京報》分析認為雖然高中畢業生已是成人,整容還是全家的決定,但這種「整容風」也不可長。父母讓孩子更自信,不能通過整容實現,而更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自信心。通過整容來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顯然是走歪了路,這不僅會誤導孩子把關注點集中在相貌、身材上,甚至還會養成整容依賴癥,不斷去整容。高考後的學生整容熱,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整容機構的廣告無孔不入,給學生們灌輸容貌對社交、職業與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刻意販賣容貌焦慮。而一些短視頻博主分享整容經驗,看似是個體自發行為,背後其實也有整容機構的影子。這也導致容貌焦慮已經出現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新京報》分析亦批評今次帶女兒整容的家長,認為女兒在高考結束後,突然閒下來變得有些迷茫,才報復式地玩遊戲,所以整容解決不了問題,即使變漂亮,孩子們還會照樣玩遊戲。所以家長應引導孩子做好自己的暑假生活安排,做好高考後以及上大學的規劃,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之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