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瑞洲科技在佛山廠房的展示廳,一部部智能切割機器整齊地排列好。工作平台上的皮革,透過正上方的鏡頭,把皮革同步顯示在大螢幕上,並準確標示出破損、勾線位置,然後電腦程式按照這皮革情況排版,準備稍後切割剪裁,完全省去人手肉眼檢視。創辦人郭華忠由設計鞋起家,花了28年把公司由電腦鞋樣設計工作室變成為服裝、車廠等度身訂造數碼化、智能化切割裝備的企業。近年郭華忠一對90後「創業二代」子女郭瑞洲及郭瑞曉也加入瑞洲科技,他們帶領《觀新聞》走進公司,分享年輕一代怎樣為家族企業注入新元素。


以兒子來命名企業 全因貪方便
瑞洲科技正是郭華忠以兒子的名字來命名,仿彿指定兒子郭瑞洲接班,但郭瑞洲解釋其實爸爸當年只是貪方便,隨手用來命名而已,「當時爸爸註冊企業的時候工商系統還是很落後,需手寫申請之後才告訴你行不行,不像我們現在用電腦查…來回試了幾個名字也不過,就覺得很麻煩,所以一怒之下填我的名字,一下就過了。我從小也會覺得很尷尬,小朋友會問你爸媽是幹嘛的,我就說自己做,他們又問企業在哪裏,然後我就不好意思說科技企業…父親朋友都會說你看這個名字,它都給你「打工」的,你可能要接的,但是可能說小孩子有一種叛逆心理,我自己就說我就要去出去,自己幹」郭瑞洲跟《觀新聞》分享瑞洲科技命名小故事。

不想悠閒過活 接受挑戰
原本一心向外闖的郭瑞洲在東北大學讀計算機工程,再到歐洲留學,在荷蘭跨國電子公司飛利浦工作,帶領小團隊負責醫療儀器的計算法。當時爸爸經常到歐洲參展,郭瑞洲就跟在英國留學的妹妹郭瑞曉幫忙做繙譯,也順道跟家人相聚。正當不少人嚮往外國的悠閒慢活生活,但郭瑞洲覺得這種生活對年輕人來說太沒挑戰了,「很輕鬆的一個工作環境,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你看不到往前走的空間,就是只有上面的退了一個,你才可以上去了…生活太輕鬆了,感覺人會生鏽,可能20、30年後我也想去過這種生活,但是現在太年輕了」,加上適逢中國政府近年大力支持高新科技發展,而爸爸亦想公司轉型,於是郭瑞洲便回來幫忙。不過「創二代」的他並非回來便直接走進公司當高層,而是以一個合作模式為瑞洲科技提供軟件設計及研發的技術服務,「現在爸爸是我的甲方,我東西做不好,他就不給我付錢了,所以就有這個動力。就不是說每個月發多少工資或提成,我回來也不是為了過一個輕鬆的生活」。


兄妹分管技術研發及市場推廣
瑞洲科技由郭瑞洲的爸爸郭華忠1995年在廣東佛山創立,是全球知名的柔性材料智能切割機系統製造商,為製衣廠、鞋廠、皮具廠切割布料皮革、為車廠切割腳墊等,產品主要應用於航空高鐵、汽車內飾、製鞋服裝、箱包手袋、家具燈飾等,並為製造業提供自動化生產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結合互聯網及物聯網,讓產業轉型升級。瑞洲科技是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多項專利、軟件著作權,牽頭並參與起草制定國家行業標準,為國內外8,000多間企業提供軟件設備和技術服務,產品遠銷歐美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產高檔西裝的青島紅領集團、時尚品牌Belle百麗、運動品牌Nike及李寧牌、中國中車、福田汽車等都是其客戶。郭瑞洲的讀商科的妹妹郭瑞曉2018年在倫敦讀完大學便回國幫爸爸,擔任董事長助理,主力市場推廣、媒體聯絡,而郭瑞洲在翌年才回國,主理軟件研發,而公司大部分決策仍由爸爸郭華忠主導。




敢做別人不敢接的單
「敢做別人不敢接的單」是郭瑞洲訪問中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瑞洲科技成立28年,正因為郭爸爸敢進敢闖,帶領瑞洲科技踏進新領域、發掘藍海,由最初電腦鞋樣設計工作室轉型至為服裝、車廠度身訂造數碼化、智能化切割裝備的企業,好像為中車而全國首創12米特長的切割機器,讓中車能切割出大巴專用的腳墊。作為兒子的郭瑞洲也笑這公司的銷售團隊「常搞事」,因為他們常常探進不同行業,不停拿新的材質回來切割,讓研發團隊不能固步自封,需不斷研究切割方法及刀具。郭瑞洲解釋不同質料有不同特性,世界沒有一把萬能刀能切割所有東西,好像早前他們接到醫療公司的生意,需要研發可以切割放進人體的生物材料機器。「那個東西很軟,跟珍珠棉差很多了,這個東西又貴,所以我們只拿了一片測試,我們就先切一塊,看看誤差要多少…我們為了省材料再把切割圖案縮小,希望損耗最低,再觀察實際效果」,經過無數嘗試,調整刀具、計算法才成功,不過郭瑞洲說真正成功還要多等一年,因為要讓客戶使用機器才知實質成效。郭瑞洲也坦言自己經驗淺,初時接待客人時也曾吃虧,遇過客戶事前不肯詳細訂下設計要求,期間又反覆提出不同要求,令團隊三番四次修改設計,所以郭瑞洲「學精」,以後跟客戶訂明技術、規格參數、驗收標準,避免客戶反覆推翻自己先前想法。


不斷試錯 不斷進步
雖然郭瑞洲工作集中在技術方面,看似後勤為主,但他也希望到前線接觸客人,因為始終他所開發的產品都是要滿足客戶需求,一旦客人遇上有問題,也要他去解決,「我父親經常說你做這個行業就要躬身入局,他以前去做產品時,基本上是在待在那裏,可能四、五個月就是在那吃,住在那裏,開發也在那裏,以前做生意的人的刻苦精神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模仿」。被問到進公司後有否跟爸爸吵架,兄妹對望一眼齊聲笑道「太多了,這個肯定是的」,他們說剛進公司時有很多大膽的想法便直接向爸爸提出,怎料被經驗老到的爸爸挑出漏洞,繼而拒絕。現在回想過來兄妹都認為當時自己太急進,沒深思熟慮便提出一些跟本業完全無關的發展方向,現在會做好詳細分析、市場調查,交一份報告給爸爸,「他覺得這個不是說口頭上跟他提,而是準備得很足,他覺得有可為的時候他會去支持你」,現在兄妹加入公司數年,也自覺爸爸多聽了他們的想法。
「我剛回來的初衷,其實就是做一個企業的一個技術的迭代,還有怎麼能更快的回應客戶的需求」郭瑞洲說。所謂的迭代,就是不斷試錯,不斷靈活調整。郭瑞洲會為公司注入自己海外經驗,好像以前公司會把產品全部做出來後,才了解產品可行性,若發現其不行,便要推倒重來,這樣成本很高。於是郭瑞洲參考外國開發軟件的模式,先以低成本做一個基本的Demo模版,若果沒問題才加入更多功能、配件等,這樣成本效益更高,「失敗肯定是有的,爸爸都會給時間去解決,因為你技術迭代會存在很多,我們最後確實有一些東西會失敗了,但也不會去譴責我,畢竟我們是用心嘗試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