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家工作、每日陪長輩聊天、教長輩們用手機、幫長輩做跑腿買菜…月入1000至8000人民幣(下同)不等,這就是內地新興工作「全職兒女」。
「全職兒女」顧名思義就是年輕人留在家中照顧父母長輩,寄居父母生活,通過付出一定的勞動換取經濟支持。聽來似「躺平」,但他們部份有副業、又或者繼續學習嘗試找到職業目標、考公務員、考研究院等。在內地生活文化平台豆瓣的「全職兒女工作交流中心」有逾4000個成員,大家都交流工作心得,好像分享有甚麼合適長者看的電視劇,或者簡單又好吃的菜譜。「全職兒女」在內地成為熱話,不少大學研究、中外媒體都談論這潮流。


《廣州日報》採訪多位「全職兒女」,他們是70後至00後不等,有人一邊做「全職兒女」,一邊找工作,也有人因父母患病或想思考未來人生而回家陪父母,更有年輕人在「全職兒女」期間找到了有趣的兼職副業,月入過萬。以往內地形容靠父母養的人是「啃老族」,不過80後的彬彬並不認為「全職兒女」就是「啃老族」。她婚後打工生子,原先計劃退休後有多些時間陪父母,「可是人生有太多不可預料的變化,還有十幾年我才能退休,那時候80多歲的父母還能如我所願行動自如地讓我帶著出去旅遊嗎?」。經過計算,彬彬父母的退休金加起來有約1萬元,彬彬亦有積蓄,加上開支不大,便決定辭工。她把自己和孩子的戶口遷回老家,安頓好孩子上幼兒園後,每天陪媽媽一起晨練、到市場買菜,或者和父母、親戚閒坐聊天。主要「工作」是提醒爸媽按時吃藥,幫父母策劃一些短途旅行,亦要照顧老爺奶奶等。談起自己的「工作」,她覺得非常有成就感,自己沒那麼大工作壓力,又能讓父母享天倫之樂,連爸媽的朋友也很羨慕。
美國CNN亦訪問21歲的「全職兒女」Litsky Li,高中畢業原本做攝影師的她現在留在洛陽家中照顧失智的祖母,「人工」6000元,在當地也算中產。她坦言不能承受學校或工作壓力,不想跟同輩激烈競爭,認為自己不需一份更高薪的工作或有更好的生活。Litsky Li認為「全職兒女」跟一般打工仔沒分別,一般打工仔在城市賺3000至4000元,但不足以抵得上開支,他們仍跟父母同住,駕父母的車,仍然靠父母支付部份生活費。


內地上月城鎮青年失業率破紀錄達21.3%,情況令人關注。而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上周在財新網更指如果將約1600萬名「躺平」及「啃老」等不工作者視為失業,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達46.5%。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呂新雨認為中國自古就有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歷史,父母陪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這樣的陪伴本身就意義重大。「全職兒女」是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階段的現象,這種生活方式建立在父母雙職工、高退休金的前提下。呂新雨認為「全職兒女」有時候是短期的選擇,也可以是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對於90後、00後們來說,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難可以暫時回避風港;對於70後、80後來說,他們在陪伴父母的過程中感受親情,也在這一過程中尋回自己、反觀生活,尋求生命的意義。不過,她也指出一些需要留意的問題:首先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存在的「隱性軟暴力」,例如父母給孩子錢,有沒有控制孩子的成份,會不會有隱性的情感控制;其次,如果長期在小家庭裏,容易讓年輕人喪失社交能力、渠道和社會資源,因此家長要幫助「全職兒女」建立社會網絡,讓他們互相看見和交往;「全職兒女」們也要關注自己重返社會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