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節,大家有否想過,將「做節」吃剩的廚餘物盡其用,作園藝堆肥之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健康及生命科學學科師生去年獲環境保護署及其承辦商委託,就廚餘發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堆肥,研究在園藝栽種的成效。團隊發現適當應用此類堆肥,能有助改善土壤酸鹼值、透氣度和持水能力等。學生更於愉景灣試行研究成果,發現可令部分本地植物,如寬葉十萬錯和豬毛蒿生長得更茂盛和翠綠。
首託IVE研究堆肥對園藝種植成效
合作項目始於去年11月,負責推展項目的環保署有機廢物基建組項目主任廖芷由(Stella)指,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是香港首個將廚餘轉為電能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每日可處理200公噸廚餘用作發電,在發電的厭氧分解過程中會產生的殘餘物,可轉化成為堆肥,平均每100噸廚餘會生產約5至6噸副產品堆肥。
這些堆肥現時主要用於O·PARK1內種植,亦會提供予政府部門、園藝公司及本地農民作園林綠化及農業用途。Stella說:「我們相信IVE團隊在樹藝、樹木管理及自然保育的專業知識,於是委託他們研究O·PARK1堆肥對園藝種植的效果,從而拓展有關堆肥在園藝和樹木管理的可能性,這是首次我們委託本港大專院校作相關研究。研究過程中,O·PARK1向IVE提供所需的副產品堆肥,並分享過往使用這批堆肥的經驗和特性。」

O·PARK1堆肥優點多
IVE團隊遂利用O·PARK1提供的40多公斤堆肥,嘗試以不同比例混合O·PARK1堆肥及其他本地常用的栽種泥土,如黃花沙和茸草(Peat Moss)等。IVE(沙田)健康及生命科學系講師黃珮欣(Carmen)表示:「團隊運用不同比例的堆肥,於IVE(沙田)的智能農莊中,栽種四種本港市區常見植物,包括大紅花、大葉龍船花、金連翹及桂花約一個月,再透過各項土壤檢測實驗,分析不同土壤和比例對植物生長速度和情況的影響。」
團隊先後採集約50個泥土樣本對比種植前後的土壤變化,使用土壤檢測試劑、土壤持水測試及酸鹼度檢測等實驗分析樣本數據。團隊成員、IVE保育及樹木管理高級文憑畢業生魏凱德(Andy)指:「結果發現 O.PARK1堆肥有效將土壤的酸鹼值維持在接近pH6.5至7.5的中性水平、泥土的透氣度及持水能力亦較使用一般化學肥料有所提升。加入O.PARK1堆肥的土壤,其氮磷鉀成分豐富,即是有充足營養,且能慢慢釋放養分,供土壤有效地吸收。簡而言之,O.PARK1堆肥對植物生長有正面效果,透過肉眼觀察實驗過程,我們更發現大紅花的生長亦相對更茂盛。」
根據研究結果,IVE團隊向環保署提出兩項建議,以便更有效使用O.PARK1堆肥,包括將O.PARK1堆肥與黃花沙按2:8比例混合使用;以及建議採用追肥(Top Dressing)的方法,即是在施肥時圍繞植物根部的滴水線上直接施肥。

親睹浪費食物 盼善用廚餘
Andy在IVE畢業前參與這項研究項目。他說:「我曾在餐廳廚房兼職,目睹不少客人『眼闊肚窄』,亦沒有『打包』習慣,吃剩的菜餚只能『原封不動』當作垃圾倒掉,實在浪費。我希望今次研究可協助改善廚餘問題,喚起公眾關注。」透過此項目,他與同學有機會到小蠔灣的O.PARK1參觀,認識轉廢為能的過程,並與環保署的專家交流,加深我們對有機資源和堆肥技術的認識。今次研究讓他更好掌握了化學實驗、植物護理學等技術和知識。現已升讀本地大學環境工程相關學士學位課程的Andy盼望日後能為環保和城市園藝規劃繼續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