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觀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灣仔駱克道283號華興商業大廈1001室

“90後”現代化中醫院,見證中醫復興之路

-

“90後”現代化中醫院,見證中醫復興之路

(轉自羊城晚報)10月25日,搭載著5款廣東省中醫院院內制劑的貨車,從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發往澳門,並將逐步應用於澳門臨床;

11月2日,廣東省中醫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等院校機構發起的“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在中國香港成立……

古老的中醫,在新時代有了現代化、國際化的面貌。這是中醫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作用的時代特寫,也是廣東省中醫院歷經90年守正創新、融通共享的成果體現之一。

11月9日,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迎來建院90周年生日。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最為悠久的中醫醫院之一,如今全國年服務患者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中醫醫院,如何持續探索中西醫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中醫現代化國際化之路?

“無論在哪個時代,醫學一定是最前沿的學科,包括中醫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用盡你所在的時代最好的東西,來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讓病人的獲益最大化。在中醫現代化的路上,我們要繼續奮力當好‘領頭羊’。”

敢為人先

做現代化中醫院“排頭兵”

11月6日,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健康廣場上人頭攢動。第十四屆嶺南膏方節當天開幕,習慣了每年都來開方吃膏的市民早早來到現場排隊。“非常方便!我定制的是個性化膏方,醫生開方後,通過醫院的智慧藥房,就可以享受‘制作、配送’一條龍服務,輕松在家等膏吃了。”年輕的“中醫粉”王女士說,自己已連續3年前來定制膏方。

“智慧中醫”的就診體驗,已經成為廣東人的日常。一張現開的中藥方,2分鐘內便可配制成中藥顆粒劑,使用方便,便於儲存;電腦質控的代煎中藥湯劑,早上開方,當天可喝;網上掛號,手機導航,實時開方,智慧藥房將中藥快遞到家……

如今省中醫的現代化面貌,經歷了幾代人的奮鬥拼搏。

“我比省中醫小4歲。小時候我家離省中醫很近,我經常騎著單車在醫院附近轉來轉去。當時還是一間很小的醫院,環境也破舊。而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全國門診服務患者量最大的中醫院,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地位。”今年86歲的國醫大師禤國維說,“古老的中醫有很多有價值的內涵,需要我們年輕人傳承發揚。”經歷了兩個人建起皮膚科,到現在省中醫皮膚科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的禤國維說:“我參與了省中醫艱難求存、奮發騰飛的過程,也見證了中醫藥在新時期的復興之路。”

1933年廣東中醫院落成,設中醫留醫部,為廣州首創。幾經更名後,1958年醫院正式定名為廣東省中醫院。從誕生之日起,省中醫就與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同呼吸共命運。

1984年,省中醫首設夜診、家庭病床等;1985年,開設星期天門診、簡易門診等;2015年,“智慧藥房”服務模式上線運行……每一次醫院改革都是以患者為中心,為了方便患者就診。2017年,醫院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做法獲得了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健康委體改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肯定,並在廣州召開現場會向全國中醫系統推廣。

如今,省中醫擁有6個院區,4個門診部,開放床位近3200張,正在建設貴州、海南、珠海三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年服務患者數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中醫醫院第一。

時代使命

“中醫鐵軍”用療效贏得人心

廣東人愛用中醫藥的傳統,不是憑空而來。“我們中醫是用療效來說話,用老百姓的信任來說話。”經歷抗擊“非典”、14次出征抗擊新冠疫情,全國名中醫張忠德對羊城晚報記者說,“我們要用看得見的療效和可重復的循證醫學,向世界闡述好中醫藥理念,為世界提供越來越成熟的‘中國方案’‘廣東經驗’。”

廣東人對省中醫有著特殊的感情。2003年春天,省中醫成為與“非典”病魔最早發生戰鬥、也是戰鬥最久的醫院之一。那場戰鬥中,省中醫共有76位醫務人員染疫,護士長葉欣壯烈犧牲。“這裡危險,讓我來!”她的這句話平凡卻感人,長留在人們心中。即便如此,醫院始終堅持收治患者,從不言退。醫院中西醫結合治療“非典”的方案,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關注,世衛組織專家來院調研給予高度評價。應香港醫管局邀請,省中醫派出兩位中醫女將林琳與楊志敏赴港援助“抗非”,是中醫藥進入香港公立醫院的先河。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省中醫先後派出101人次逆行出征,在湖北、河北、雲南、遼寧等地的抗疫戰場上衝鋒陷陣。不僅在中國各地,在東南亞、非洲,都有省中醫專家帶領的中醫抗疫隊伍,持續提供“廣東經驗”“中國方案”。

2020年馬來西亞新冠疫情告急之時,時任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中國赴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專家組組長李俊率隊赴馬,分享中醫抗疫經驗;2019年,時任中國(廣東)第9批援加納醫療隊隊長、廣東省中醫院麻醉科醫生石永勇,率隊在非洲加納醫療援助時就地抗疫390天,成為第一支被中國駐加納大使館專門頒發獎狀的中國援加納醫療隊。見證中醫藥在非洲“圈粉”後,如今石永勇又作為廣東省中醫院貴州醫院院長,繼續將醫院的先進模式帶到貴州。

廣東省中醫院黨委書記史俏蓉說:“省中醫集體有靈魂、有技術、有擔當,無論是抗擊新冠疫情還是應對其他公共衛生事件,我們都是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中醫鐵軍’。”

守正創新

探索灣區中西醫融合創新模式

“中醫講究守正創新。當下,要守的是中醫的思維模式;而創新,則要積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張忠德說。

從3%到80%,這組數字見證了一次中西醫融合抗疫方案的創新實踐過程。2022年香港遭遇第五波新冠疫情,526人組成的內地醫療隊馳援。“中醫參與率從3月份醫療隊抵港時的不足3%,到5月4日亞博館宣布關艙時躍升至近80%,推動了中西醫深度融合的醫療模式在香港的實踐,並取得六大歷史性突破。”擔任此次中央援港中醫專家組副組長、內地援港醫療隊副領隊的張忠德說,“當年4月4日,在廣東中醫醫生帶領下,香港中醫醫師歷史上首次進入‘紅區’,參與中西醫協作診治。這是一項歷史性突破。”

“中醫藥要走向世界,臨床療效是硬道理。”張忠德說,“不僅是應對常見病、危急重症或突發公衛事件,在構建整個公共衛生系統中,中西醫融合作戰都能發揮作用。不同醫學體系、科學學科,互相取長補短救治病人,讓患者受益最大化,在實踐中形成不斷完善的中國方案。這樣的方案,對老百姓來說就是最好的方案。我們有著地緣優勢,更要加倍發揮好大灣區中醫藥優勢。”

2020年12月,省中醫獲批建立中醫藥領域唯一的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粵港澳中醫藥與免疫疾病研究聯合實驗室;2022年12月,啟動了香港中醫訪問學者計劃,醫院派出重症醫學專家前往香港醫管局屬下的西醫院,探索中西醫結合重症新模式;2023年9月,省中醫與香港醫管局、澳門鏡湖醫院在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上簽約,將在人才培養、平台搭建、中醫藥高地建設、中醫藥聯盟合作、中醫藥經典方劑傳承、中藥創新藥轉化研究、科教合作和技術協作等多個領域深度融合協作。

史俏蓉表示,未來,省中醫將高站位擘畫醫院百年奮鬥目標,凝心聚力,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傳承創新、服務提升、質量提高、人才強院、文化鑄魂等六大戰略,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通過創建國家醫學中心、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台建設,形成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發展新高地,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帶來示範效應,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貢獻中醫藥力量。

岐黃傳薪

讓中醫文化滋養未來“種子”

薪火相傳,未來可期。2023年3月,一則短視頻爆火“出圈”。廣州一位五年級小學生熟練地為來賓示範懸灸。“廣州連小學生都會艾灸?”網友們對這位“火出圈的小中醫”贊嘆不已。其實這位“火出圈”的小學生,正是“德叔”張忠德的小弟子——廣州市朝天小學德叔杏林研學中隊的一員。

作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10多年來,省中醫已在廣州10余所中小學開展“岐黃護苗 培根鑄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項目,組建了一支由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廣東省名中醫等為帶頭人的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

“這是一個播種、育苗、培根的過程。”張忠德說,“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進行‘岐黃護苗’,就是要護好兩個‘苗’:一個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