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愛吃軟殼蟹和重皮蟹,但大家對其來源所知不多,甚至誤會牠們是獨特品種,其實「軟殼」和「重皮」是指青蟹生長周期的兩個脫殼狀態,傳統蟹場難以量產,不是成本太高,就是方法殘忍。31歲的科大計算機工程博士郝小添看準商機,與拍擋成立初創公司,在科學園研發以及在屯門工廈測試智能蟹場,不但減省蟹農養蟹的苦工,更讓青蟹自然生長至脫殼狀態,改善肉質之餘亦更人道,達致「人蟹雙贏」。
文:Ophelie C|攝:Ramond Ho

「我們可待至軟殼蟹最肥的時候捕捉,牠太肥才需要脫殼,這就是自然狀態。」郝博士指出,傳統蟹場有很多局限,「土塘很大,想捉重皮蟹和軟殼蟹是做不到的。你看不到牠的狀態,牠脫殼後藏身蟹洞不會進食,牠不去覓食的話你也無法捕捉。但放在我們的室內系統後,蟹的任何狀態都受到監察,而且全部自動化、用人工智能分析的,所以捕捉得最佳狀態」。

清水加海鹽飼養 存活率高肉質好
初創技術要經過不斷改良,雖然所養殖的蟹最終也成桌上饌,但食亦有道,智能蟹場採取更人道的方式讓蟹健康成長,成效更好。郝博士解釋:「我們試過以『蟹旅館』方式在室內培養植,將蟹放在個別的蟹盒內,牠沒有甚麼時間見光,而且環境擠迫,看不到其他蟹,沒有朋友的,我們發現這樣的蟹成長得很慢,身體也不好。」現在監控鏡頭可見,蟹在晚上常常走出蟹盒活動,他笑稱:「現在牠們找到朋友,可能是我自己覺得,但真的看到這些蟹好像開心很多。」
他們也研發了監控水質系統,監控水的酸鹼度、營養量以及本來蟹塘相關的水質數據,讓蟹更容易適應養殖環境,提升存活率之餘肉質也較好,他解釋:「我們在室內養殖是用自來水,即清水再加海鹽,所以我們的水質是很清的,一般外面這樣養叫清水蟹。」
公司引以為傲的「人工智能(AI)蟹保姆車」,亦由郝博士和拍檔兩個人自行開發和裝嵌,一年多來已測試至第三代,目前程式可控制它自行走到蟹箱以水泵清潔,機械臂設有平行水面及水底兩個鏡頭收集蟹成長狀況的數據,並連接樹霉派微型電腦操作,郝博士說:「這架保姆車就是代替人工幫我們逐格去看那些蟹的狀態,包括看牠們吃了多少?到了重皮蟹脫殼期沒有?這些是它的主要工作。」所收集的影像數據會輸入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務求未來做到全自動化大量生產。
24小時檢測 最好食狀態捕捉
「人工智能的好處是24小時全天候監察蟹的狀況,在最好食的狀態時捕捉。」郝博士指出,系統大大減省蟹農工作以及人工成本,他說:「養蟹是很辛苦的工作,我們計算過,一個人一天最多只能照顧1,000隻蟹。每照顧一隻蟹,工人都要彎腰、打開蟹盒給飼料和清潔,很辛苦的。而且根據蟹的習性,早上蟹在睡,如果工人常常在早上清潔蟹盒,牠會受驚,死亡率會高很多,所以工作必須在夜晚進行,工人就更辛苦了。即使人工高,大家都不想做。」
由於目前系統仍在研發階段,郝博士雖然貴為公司首席技術官,主力從事科研工作,但現場所見,明言不敢徒手捉活蟹的他,不時戴着手套捉蟹視察,跟拍檔認真研究。他坦言公司成立以來一直沒有支薪,把資金盡量投放在科研,希望公司盡快做到量產,他笑說:「想畀更多人食到更好味嘅蟹!」